廣州素有足球城市之稱,有著光榮的足球傳統。在近些年,廣州市的足球發展從青少年足球、校園足球、社會足球、職業足球等多方面整體謀劃,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足球熱潮下,95后香港青年潘志明也從中找到了商機。
不知不覺,潘志明國外學成歸來已經兩年。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他選擇了廣州作為自己實現夢想的創業起點。他在荔灣區開設小蜜蜂足球俱樂部,希望能將“快樂足球”的理念,在廣州這座足球城市中傳播開來。他更期待,能將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專業足球技法,結合中國的足球文化為內地青少年提供最合適的足球培訓技能,在訓練中提升青少年的意志力和團隊精神。
他來自足球之鄉
曾立志做足球運動員
“我來自足球之鄉。”
雖然是香港人,但潘志明祖籍梅州。他對內地一點不陌生,年幼起便時常跟著家人粵港兩地跑,他青少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梅州鄉下度過,并且曾在梅州中學讀書。潘志明也曾是足球小白,上了梅州中學后,在同學影響下才開始接觸足球。
足球是梅州中學的傳統項目,該學校校隊曾在全國及全省賽事獲得佳績,原國家隊主教練曾雪麟、國家隊隊員王惠良、楊寧等足球名將也都是梅州中學的校友。
在梅州中學讀書期間,潘志明每天放學便和同學到球場練習1-2個小時。勤奮練習過程中,讓潘志明獲得了更多表現的機會,從足球小白晉級到校隊成員,更多次代表學校出賽,還獲得不錯的名次。
“在梅州,足球氛圍非常濃厚,有的同學會把足球作為終生事業看待,更是以此作為高考時的特長加分項進入專業學校就讀。”潘志明告訴南都記者,他高中期間便通過國家二級運動員考試,也想過走專業路線,但是最終選擇了讀大學這條路,并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廣告專業,“當時也沒想好未來是否要從事體育相關的工作。”
潘志明的足球夢沒有因為大學學業而結束。在北京讀書期間,潘志明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一家足球俱樂部打零工。這是一家外籍人士參與的足球機構,主要面向青少年展開培訓,其培訓模式輕松有趣,跟別的培訓機構不一樣。這讓潘志明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國團隊會更傾向于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不僅僅只是傳授專業技法,讓孩子們在娛樂中不自覺地愛上這項運動。”這讓潘志明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事業。
將興趣變事業
帶著國外體育管理理念回廣州開設培訓機構
光是有夢想不夠,實現夢想需要規劃。
大學畢業那年潘志明立下決心往專業足球方向發展。2017年,他前往英國學習體育管理專業,期間還特地加入切爾西球隊的訓練營,學習更為專業的足球技術。
“切爾西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球隊。我在切爾西隊參加了半年的訓練,主要就是學習足球訓練知識,也在一線感受了國外的培訓模式。”潘志明告訴南都記者,他發現,國外足球俱樂部的青少年足球培訓更注重培養興趣,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足球熱情,等你真的喜歡足球了,技術就自然而然成為標配。這跟他自己在內地參加培訓的體驗很不同——當時他一直被教導練習技術,喜不喜歡,不是培訓的目標。
“兩種不同模式的足球培訓各有好處,但要看教練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權衡。”在潘志明看來,作為教練員要認識隊員、了解隊員,教育模式要因人而異才能讓每個隊員在球場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學習的過程中,潘志明也在心里描繪出了未來發展的藍圖,他希望將英式足球的培訓方式帶回中國。
2019年,潘志明結束在英國的學習。他選擇廣州作為事業的起步點,“廣州的足球氛圍最好,也是最有足球產業基礎的城市。”
潘志明在廣州并未急著馬上開公司,他先花了半年的時間深入社區做市場調研。他利用網絡通過app尋找合適的場地,分析周邊顧客群體以及同類培訓機構的情況,另一邊也開始著手了解港澳青年創業的各項政策,希望從中獲得幫助。
他告訴南都記者,當時廣州市場上的足球培訓俱樂部外籍教練比較稀罕,而他選擇老城區,是覺得孩子基數大,最終,他將機構設置在荔灣區西灣路附近。他在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工商注冊、稅收等手續,并迅速投入到運營中。
希望將足球的快樂傳遞給更多青少年
2020年6月,潘志明的機構正式開門迎客。
為了打開學校知名度,他通過與知名體育用品機構合作的模式在市中心展開推廣,“一開始是作為免費課程的形式贈送給消費者,也是從那時開始積累了第一批學員。”潘志明介紹,當學員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產品也開始有了對外輸出的模版,讓前來的顧客可以更直觀地體驗課程內容再判斷是否報名參與。事實上,這類營銷模式和培訓模式在國內并不少見,差別與其他機構,外籍教練是潘志明的招牌之一。據了解,目前教練主要來自南美地區,為了讓孩子們能夠透徹理解外教老師的上課內容,常規上課規程中還會搭配一名中國籍教練。
培訓課上,潘志明圍繞“More than Football”的理念,從技術表現,心理因素,運動能力,社交能力四個方面幫助孩子成長。這也是他自創的培訓模式,將自身所學融會貫通,將中外足球培訓的優秀做法有機結合,“內地足球培訓重視技術,英國的培訓重視社交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身體能力。將兩地做得好的內容相結合,讓孩子們在足球練習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足球文化所帶來的快樂和正面積極的影響。”
在潘志明看來,足球不拋棄、不放棄的團隊精神一直鼓勵他堅持到底。通過足球也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除了收獲健康體魄更重要的是認識了很多朋友。“這是一項讓你愛上就一輩子不會拋棄的運動。”他希望將這份快樂傳遞給更多的青少年。
建議香港青年:
多來內地走走看看,市場機會大
開業大半年的時間里,潘志明從零開始積累了上百位學員,讓他初嘗創業的甜頭。然而挑戰也隨之出現,更是讓潘志明一度陷入茫然。
2021年的夏天,荔灣區疫情爆發,機構面臨停運兩個月的情況,也錯過暑期最佳招生時間,“那時剛剛實現盈利,對于第一次創業的我們來說,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要怎么面對這個沖擊。”有危必有機,一方面配合防疫工作主動暫停培訓,另一方面潘志明也開始梳理反思機構所存在的不足,趁機優化升級培訓內容。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機構的培訓業務擴大到了校園內,通過和學校合作的形式開展球類課程,培訓的內容也進一步擴大到網球、排球、乒乓球等。“這里的市場非常大,公司不能只在一條路上走到底,需要更開闊的眼界,才能獲得更多機會,創業的路才能走得更遠更踏實。”而未來,他還希望可以和知名的球會合作,為優秀的青少年選擇提供更為廣闊的展示舞臺。
作為創業初哥,潘志明也建議香港青年在疫情后多來內地走走看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會,各項配套也讓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享受到了便利,有專業的機構幫忙我們完成各項工商注冊手續,也有青年公寓解決創業初期的住宿問題。如果條件符合,還能申請政府補貼,適時減輕資金負擔。”潘志明坦言,在廣州創業真正實現了省時省心。他也提醒香港青年在開始創業前要對自己的事業有清楚的規劃,不要盲目和沖動,“想清楚,調查清楚市場機會,然后就放心去做吧!這里的市場真的非常大!”
采寫:南都記者 鄭雨楠 實習生 馬曉毅
圖片受訪者提供
視頻:南都記者 林耀華 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