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安徽人,長沙理工大學湖湘學者朱曉波就職后經常被問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選擇來長沙發展。朱曉波總是笑著說:“這是緣分。”2019年,還在昆士蘭大學做博士后的朱曉波回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順道來長沙拜訪師兄、長沙理工大學賈傳坤教授。賈傳坤力邀他回國發展,介紹了湖南省以及長沙市的人才政策等情況。長沙理工大學對此非常重視,除人才團隊項目經費之外,在生活、工作各方面都給予體貼完備的保障。“長沙是很有活力的城市,美食美景眾多,人情味濃,是名副其實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我現在也會向其他朋友推薦長沙,我在昆士蘭大學納米材料中心時的一位非常優秀的同事最近也敲定了回國的行程,即將進入中南大學工作。”
朱曉波主要從事電池關鍵材料的研究,這在我國綠色發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具有重大意義。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鋰電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我國是鋰電池制造大國,但是目前鋰離子電池的主要原料鈷和鎳的儲備無法滿足需求。”據介紹,2020年中國80%的鋰原料和超過90%的鈷原料從國外進口。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鈷、鎳原料的價格快速上升,尋求新的電池材料進行開發利用尤為迫切。“所以我的目標,就是找到一種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電池材料。”朱曉波所說的這種材料,就是錳。“錳的資源儲備是鎳的16倍、鈷的197倍,在原材料獲取成本上優勢非常大,但是錳基材料的穩定性一直是一個難題,因此我研究錳基材料的衰退機制進而探索解決方法,從而開發錳基鋰離子電池。”
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朱曉波已經在二次電池及關鍵材料的研究道路上走過了10年。外人眼里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在朱曉波看來卻是讓人充滿激情的事情。“有時候一些新想法能使我興奮得睡不著覺,一早就去實驗室嘗試,盡管很多時候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這個證實與證偽的過程極大地滿足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正是在興趣和熱情的驅動下,朱曉波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幾年前,他發現了一種表面改性方法能夠極大提升高電壓錳基材料在電池工作中的穩定性。回國后,經過不斷的實驗論證與補充,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已被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子刊接收。
為了更多地接觸技術前沿,2014年,朱曉波進入昆士蘭大學納米材料中心攻讀博士。“出國的時候我的目標很清晰,就是希望能去國外深造、歷練,將來能更好地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中國科技大學很多老師都是從海外留學歸來投身祖國的科研事業的,作為中科大畢業的朱曉波,在這些老師的激勵下,他也期待自己早日學有所成,回到祖國為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父母的思念和期盼、國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也時刻吸引著朱曉波。“‘留學潮’已經延伸為‘歸國潮’,大家都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建設家鄉。”
回國后,朱曉波特別有歸屬感與成就感。他承擔了科研教學的工作,一方面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思維。他說:“電池材料的研究本身就涉及到化學、材料、物理等不同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思考、不斷學習,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激發創新思維的關鍵,并且對于學生未來發展也非常重要。”
談及研究愿景,朱曉波表示,未來希望通過產學研合作,推動下一代無鈷低鎳鋰電池產業在湖南落地,為湖南發展獻智獻力,努力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選自《新湘評論》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