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國醫堂:在社交網絡中,我們可以更容易地展示自己的想法,而不必過于擔心現實。所以在網絡上比現實社交更容易產生共鳴。
對于初中生來說,正處于這個年齡段,他們開始有了張揚個性的內在需求。他們開始對一些規則不滿,或者受到挑戰。但往往他們沒有挑戰的能力。
如果你想做,但是做不到,就會造成孩子內心的矛盾和焦慮。
比如孩子認為班主任要求的晚自習沒有意義。晚上的時間要自己安排。可能看完電影,打完游戲,一天的學習后需要放松一下。這就是勞逸結合。
但如果孩子向班主任或家長提起,會受到思想教育的迎接;跟同學提起,大家也只敢私底下吐槽。差不多又被同學舉報回去了。
以上選擇都不合適,孩子最好的選擇是用虛擬身份在網上發表觀點。然后他可以得到一系列迎合他觀點的回應。
從這兩點來看,孩子會更多的參與到網絡世界中,因為網絡世界更能滿足他內心的需求。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內心需求,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
因此,孩子們會舍難取易,更多地參與到虛擬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