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化市第三中學的高考錄取金榜上,18歲的楊堋以理科674分的優秀成績位居榜首,拿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別人問他是不是第一名時,他謙虛而又靦腆地說“不知道,我只知道是全校的第一。”
當接著問下去,男孩一時心中酸澀,略帶哭腔說出“我爸爸每天挑200擔沙石供我讀書”。在周圍人感嘆寒門總算熬出貴子,不用繼續吃苦時,有誰看到男孩眼中對過去生活的緬懷與釋懷?
本期子牙童趣學生觀察就和大家一起了解,眼淚背后是深沉父愛的少年人楊堋的故事。
不信命就要堅定負重前行
湖南省懷化市下偏遠的瓜平村,這里住著楊堋一家人,祖輩世代務農,到了他父母這里也毫不例外。
家中上有生病在床的老人,下有楊堋和妹妹兩個孩子,老人家平時生病的醫藥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在加上子女的學費,貧窮的家庭只有一天比一天窮,日子一年比一年難過。
在我國遼闊的版圖上,星星點點遍布的山村里,這樣令人忍不住嘆氣的故事正在日日上演。而生于這樣家庭的孩子,大多會在各方的壓力下,早早放棄讀書為家中貢獻一份勞力。
雖緩解了眼前的困難,但也讓“放羊”的故事一次次重演,讓一個家庭往下依舊無法從貧困的魔爪中逃脫。
大人問孩子:“你放羊干什么?”
孩子說:賺錢。
可賺了錢呢?
那就是要娶姑娘了。
娶了姑娘生了娃呢?
那就接著放羊。
放羊的主角代代更替,但故事卻一直流傳,毫無改變。
這樣一眼就能望到盡未來的現實擺在楊堋父親面前,沒讀過什么書的“老農民”,打定主意堅持要讓孩子闖出大山,他相信村里墻上涂寫的白底大字:知識改變命運!
決定咬著牙立下了,那么行動也要拼著命地跟上,就算要靠一個人承擔起全家的重擔。楊堋的父親將地里的農活放下,開始白天在百公里外的沙廠工作。
每天200擔砂石,20000斤,十噸之重,晚上在廠里幫忙焊接。父親的身影子在楊堋眼前移動,也讓這個略顯沉默的孩子緊抓每一絲光陰,扛起家人“用知識改變未來”的期待。
自此來看,負重前行的不僅是父親,還有兒子。
小時候的楊堋不知道讀好書究竟有什么實際用處,但他知道分數意味著什么。
懂事的他,既沒有抱怨過家中貧寒,也沒有因此而妄自菲薄。將父親辛苦擔沙的背影牢牢地印在心里的孩子,發誓要給父母衣食無憂的晚年。刻苦學習就是他最大的付出。
每天天不亮的晨讀,午休做不完的習題,晚間燈下看書的身影,楊堋就這樣堅持了十年。
他對待自己的學業,有著一套別樣的“管理”方法,就好像上了發條一樣,每日的計劃行進到哪里,他均做到心中有數。
上課積極表現,不懂的地方下課及時請教,他將學習當作自己學生階段的“事業”。不過幸好的是,他并不覺得自己的“事業”無聊,反而樂在其中。
足夠努力就可以足夠精彩
功夫不負有心人,漸漸變得出類拔萃的少年人,優秀到學校為其減免學雜費的同時,還給予了學習補助,楊堋成了當地人夸贊的對象。
直到2014年高考的那一刻,全家人的希望,全村人的目光,全湖南省的焦點全部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674分的背后藏著偏遠地區孩子付出的無數心血。清華大學的一紙錄取通知書,讓這家人喜極而泣。
聞風而來的媒體記者著重采訪,而喜笑顏開的孩子在聽到“家人是不是付出了很多”時,可能是再也壓抑不住多年的情感,他說出了那句讓人心疼不已的話:“我爸爸每天挑200擔沙石供我讀書”。
熱度褪去,興奮之情得以冷靜,很快問題便浮上心頭。對這個家庭而言巨額的學費可是個大難關。
那個夏天,楊堋與父親一起在驕陽下揮灑汗水,不同的是父親滿面笑容,楊堋滿臉心疼。只有親身經歷了,他才知道家里頂梁柱究竟頂住了多大的壓力與重量。
當年的9月,楊堋進入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因為當時的清華大學有定向招生計劃,不僅能對學費有所減免,而且每個月還能有500元的補貼,條件則是畢業后必須到相關部門進行五年的工作。
在此之后,寒門少年楊堋在完成自己本專業的學習后還輔修了第二學位——清華經管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優秀的人從來不會有了客觀的成就而忘記了努力的初心。
在此之后有人問過楊堋,接受了定向培養就可能意味著被限制了一些自主發展的機會,也可能會被禁錮,從而失去更多選擇。
而楊堋的回答卻是:只要足夠努力,他仍然可以活得足夠精彩。
有人把楊堋的經歷與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作比較。仲永因為父親的耽誤,最終“泯然眾人矣”。
而相較之下,人們開始夸贊一個“優秀”的父親對于孩子的未來,有著多么重大的影響。不過在此之前,可是沒有一點報導說楊堋有著像仲永一樣過人的天賦。
他迄今為止仲永最大的相同點,也僅僅是都出生寒門而已。所以楊堋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于努力的精神,在于不放棄的意志。
如果對于學習有著自己的目標,那么能做些什么就是決定目標能否實現的決定因素,在這一點上面,這個年輕人無疑是學習上的“巨人”。
現在的楊堋已經進入了我國某科學研究院攻讀碩士研究生,這也就意味著他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相關工作者。
曾經靦腆的少年正在以超強的毅力與勇于前進的決心,成就自己不一般的新生。
吃過的生活苦,都會變成未來甜
以前有一位功成名就的斯諾克選手經說過“打球有錢賺,讀書沒有用”的言語。在當今部分人認為金錢至上的同時,楊堋的家人一直支持孩子不懈學習的事跡就顯得尤為難得。
“書中自有黃金屋”,聽起來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但在寒門的世界里,真理無外乎此。
看見他人的成功似乎極其容易,于是想要“走捷徑”的人開始變多,但基礎不牢固的時候,上層建筑總有坍塌的一天。
那位斯諾克選手在前進不久后跌下了神壇,成為了一些小文章的談資,就是最好的證明。
楊堋的成功離不開家人的付出,尤其是他的父親,這位一家之主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極為合格的榜樣。
楊堋的故事有多勵志,其父親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就有多龐大。而舉家之力培養出來的孩子,自小吃了多少生活的苦,以后就會轉化出多少生活的甜。
人生有多少不確定性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因為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趕上現在大好的時代,楊堋的未來向著美好的方向而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現在的山村正在一點點發展,現在的鄉村孩子也慢慢得到了更多社會資源,擺開“貧窮”二字命運的機會越來越多。
楊堋的故事并不是他個人的成功,也是時代發展下的必然產物。相信他的事跡能在之后激勵一批又一批的寒門學子,讓他們有走出大山,走進理想生活的信心。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游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并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里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于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