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盤錦市,有這樣一個男孩,他兩歲識千字,10歲上大學,13歲成為中國年齡最小的碩士,16歲成為985院校的博士生。
每年的“高考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除了高考狀元,就是高考“神童”了。
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隨著人們對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考神童常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萬眾矚目的“天才”,到底有著怎樣異乎尋常的求學之路?本期子牙童趣學生觀察,就帶領大家一起了解這位“最小博士”張炘煬的故事。
一月跳一級,超級天才
1995年,張炘煬出生于遼寧省盤錦市。取名"炘煬",兩個字中都有“火”字做部首,他的父親取名時應該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會這么“火”。
隨著一天天長大,張炘煬的天賦也開始展露出來。兩歲半時,僅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他就認識了上千個漢字,父母親人無不驚喜交集。
父親將兒子的聰明歸結為遺傳,足見心中的竊喜與自得,同時也開始對孩子悉心栽培。雖然不是書香門第,但夫妻二人一個是街道干部,一個是學校老師,也算是知識分子,對教育有足夠的重視,也有較強的能力。
父親張會祥覺得,有這樣聰明的孩子,送去幼兒園,那是對“天賦”的浪費。
2000年,他多方聯系讓兒子進入小學,可一個月之后,張炘煬就升入了二年級,又過了一個月,進入了三年級,四個月之后,越過了四年級,直升五年級,再過兩個月,讀六年級后直接小學畢業了。
張炘煬的小學階段,不斷跳級,兩年時間就讀完了平常人六年的課程。
升入初中的張炘煬,似乎開始收心,不再跳級了,初一初二都平穩的度過,但初三下學期,老師頻頻反應張炘煬上課不認真聽講,無奈之下,只好休學回家。
初三下半年雖然張炘煬處于休學狀態,但父親自然不會放棄這位天才少年,白天讓孩子自己看書學習,晚上就由自己和妻子分別輔導孩子功課。
十歲的大學生
他們發現初中的知識對孩子來說太過于簡單,于是嘗試著輔導高中課程。當同學們經歷了中考,開始進入高中校園的時候,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張炘煬居然直接升入高中三年級。
原來中考之后,張炘煬參加了一次高三學生的考試,成績非常理想,于是剛剛9歲的張炘煬再次跳級,在盤錦市高級中學,升入高三,準備高考復習。
高三一整年的復習生活都在緊張中度過,為了考上心儀的大學,每一位學子都拼盡全力,張炘煬自然也不甘人后。
2005年的高考考場上,張炘煬這位10歲的超低齡考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他帶著當地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與其他眾多成年的考生,一同來到考場,面對著同樣的試卷,他從容作答,輕松應戰。
最終以505分,超出二本分數線50分的成績,考入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成為年齡最小的大學生。回頭看看同齡的孩子,剛剛結束四年級的課程,在歡樂地享受這暑假的美好時光。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雖然不是什么名校,甚至不是一本高校,但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也絕非易事,稱張炘煬為“神童”絕非夸大其詞。
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大學的學習或許張炘煬可以應對,但生活技能方面顯然無法跟上。于是他的父母向學校申請陪讀,以照顧張炘煬的生活起居。
也許是一直在忙于學業,張炘煬的童年幾乎在讀書中度過,進入大學校園后,他開始了人生中的美好時光。
在這里,他發展了各種興趣愛好,讀書、玩具、關心社會現象、城市發展、國際形勢,體驗各種新鮮事物……
大學四年,在不間斷的好奇探索與體驗中度過,這段時光也成為張炘煬的輕松時刻,畢業時,他表現出萬分的不舍與留戀。
13歲碩士,16歲博士
雖然大學期間張炘煬過得無憂無慮,但他并沒有沉迷于不良愛好,也沒有誤入歧途。
在父母的陪伴下,2008年,13歲的張炘煬通過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考試,成為年齡最小的碩士生。
這一次,張炘煬考入的可是正正經經的“211”名校,算是對高考時沒能進入名校的一種“圓夢”。
進入北京工業大學之后,張炘煬開始遠離媒體,行為低調,但正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他的個性開始顯露。
研究生一年級時,他想要更充分的自由,于是以寫論文為名,拒絕了父母親的陪讀,開始了獨立求學之旅。
遠離了父母,但有了很多師兄弟,沒有了親人的陪伴,但找到了一群網友,自由的生活讓張炘煬成長為網絡達人。
貼吧、論壇、微博成為張炘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喜愛運動的性格,讓他加入了各種運動社團,參加臺球協會、羽毛球協會,玩高爾夫球,看英超聯賽……他自己做主的青春綻放著光彩。
碩士畢業并不是張炘煬求學的終點,他要向更高的學位邁進,沖擊學位“金字塔”的巔峰。
2011年夏季,傳奇再次上演,16歲的張炘煬順利地考上了博士生,而且這次的學校更為著名,是家喻戶曉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博士生導師無不贊許地說:“三個學生報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績是最好的。
余溫消散
北航對張炘煬沒有任何特殊待遇,他和所有博士生一樣要上課讀書,完成討論,撰寫論文。
而且在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張炘煬的同齡人也開始陸續進入大學校園,對于愛情,張炘煬同樣有所期待。
進入北航讀博之后,張炘煬的光環開始褪去,漸漸傳出了一些負面的消息。原來,在博士論文答辯前夕,張炘煬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提出,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否則就不參加答辯。
有人說他有前瞻性的眼光,有人說他是虛榮心作怪。張炘煬家境普通,在北京買房談何容易,父母親人百般勸說,可倔強的張炘煬堅決不肯讓步,總之事情一度鬧得不可開交。
為了讓張炘煬安心參加博士答辯,順利完成學業,無奈之下,父母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謊稱是買下的,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由于長期遠離媒體,關于張炘煬的現狀,我們所知不多。對于他的博士論文是否通過,現在在哪里就職,依然眾說紛紜。
但從他十幾年的求學經歷,我們不禁開始思考,對于智商上的“神童”,是否應該對其“催熟”,犧牲他金色的童年,縮短求學之路。
在不只一位“神童”身上,我們都看到了,學業的迅速提升,并沒有帶來內心世界的快速成長,與年長自己幾歲的同學相處,內心的焦慮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疏導?
即便少年時期能夠安然度過,可仍然躲不過青春期的叛逆與焦慮,有多少個“神童”就是在青春期,風華正茂的年紀,變得寂寂無名。
張炘煬如今已經26歲,同齡人剛在社會立足的年紀,希望他能建立起完整而獨立的人格,擺正獨自面對社會、面對職場的心態,利用自身的才華,實現理想,擔起重任,順利前行。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游戲。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并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通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里面講了函數、連續、誘導函數、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于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欲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