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所不能體會的。
從古至今歌頌老師的話語并不少,而這些話兜兜轉轉總繞不開老師的一個工作特性,那就是職業的奉獻感。
在外人眼里老師不僅有著帶薪的寒假和暑假,而且工作時間和學生上下學的時間是對等的,這是很多其他職業都做不到的一點,但實際上雖然老師的上下班時間和學生同步,可即使在回家以后隱形的工作時間可一點都不少。
雖然在休息,可是手機務必保持24小時開機,以免家長有需要的時候聯系不到老師本人,除了平時的教學任務以外,老師還需要接受各式各樣的培訓和會議來提高自己。
說起來很多老師覺得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并不成正比,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老師,收入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想要讓教育更上一層樓,就勢必要提高老師的工資待遇。
職稱把工資分成“三六九等”,職稱不能代表能力
教師這個職業和其他職業差不多都是越有經驗所得的工資就越高,因此才推出了職稱一說,擁有職稱的老師會比沒有職稱的老師工資更高一些。
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教師的職稱竟然將老師們之間的工資差距越來越大,雖然職稱保證了老師的專業能力,但另一方面隨著政策頒布的時間較久,也有眾多的弊端出現。
比如同樣是漲工資,但沒有職稱的人能漲的工資并不多,每次漲額最高的必然是有職稱的那些老師。大家都是干同一樣的工作,漲幅卻不成比例,自然讓人開心不起來。
為此很多老師對職稱并不滿意,并表示職稱將大家的工資分成了369等,但職稱又不能完全地代表個人能力含金量其實并不高,憑什么將工資的差距拉的這么大?
在外人眼里職稱與老師的能力是劃等號的,但實際上職稱高跟老師的能力并不一定就是劃等號,在很多學校中即使沒上過課的老師也依然能評上高級職稱。
說起來職稱和教學能力說不定還是成反比呢!在很多學校當中奮戰在一線的老師大部分都沒有獲得高級職稱,但學校內部的行政路線老師卻往往能評上高級職稱,明明一節課沒講,卻比一線老師職稱更高,你說這能代表能力嗎?
職稱工資漲幅要有度,不然對教師不公平
對于職稱將老師的工資分為369等這一件事,很多老師抱怨有職稱這一點其實并沒有錯,但工資的漲幅一定要有度,最好控制在300元以內,因為職稱的含金量沒那么高,如果超過300就與職稱不劃等號了。
而且一些能夠得到高級職稱的老師,其實教學水平并不高,是什么樣子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明明大家都一樣,甚至自己要比對方更為優秀,但因為職稱就將人分了等級這可不行。
因此很多老師紛紛建議應該縮小職稱之間的工資差距,有差距可以理解,但不應該將差距畫得這么明顯,不然時間長了非議聲只會越來越大。
很多網友在看了老師對職稱不滿的評價以后,紛紛表示,如果對職稱這么不滿,為什么不能將職稱取消呢?這件事就說來話長了,雖然職稱含金量不高,但它有著很重要的存在意義。
目前老師們抱怨的只是職稱這件事的不合理性,但它的存在卻是有很大必要的,如果沒有職稱的話,那么很多老師就開始了佛系教育,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如何能夠看出他的實際水平呢?
因此也有人建議不如將職稱改為考試的形式,而不是現在一個蘿卜一個坑,前面的老師不退位,后面的老師就沒法上去,基本上高級職稱都是混年限。
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個人還是保持中立的態度,不過職稱確實不能反映教師的水平,而且現在很多學校職稱都是有人數限制的,基本上都是給年紀較長的老教師,年輕教師即使水平突出,也根本就沒有辦法得到高級職稱證明。
教育是靠很多個普通老師默默支撐起來的,而不是個別優秀和高級教師,因此提高整體的工資水平,才是現在老師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于高級職稱的含金量,你覺得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