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價值的唯一標準,學歷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價值的標準之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教育也在穩步向前,這點從高等教育取得的成果就可見一斑,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涌入社會,再次加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眼看就要迎來一年一度的大學生畢業季了,預計本年度大學畢業生的總人數將會首次沖破1000萬大關。
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學生也在面臨一個困擾,那就是與日俱增的就業競爭,大批量大學生進入勞動市場,有限的就業崗位,勢必會有人找不到工作。
很多大學生畢業的同時就失業了,一時之間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
而大學生歷經艱辛考上大學,怎甘心就此躺平?于是很多大學生積極的尋求突破,希望能為未來的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大學生畢業后,很多學生不著急工作,而是轉而加入考研行列,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備考公務員,不管是哪一選擇,看起來都是不錯的出路。
考研提升學歷,考公端起鐵飯碗
在這個遍地都是大學生的時代,高等教育含金量下跌,如果想讓用人單位高看一眼,大學生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考研,成為一名研究生,畢業之后獲得了碩士文憑。
研究生的含金量還是非常高的,和20年前大學生的待遇差不多,碩士畢業之后,用人單位搶著要,一改還是大學生時的尷尬,那時候就是人選企業了。
學生通過考研提升自己的學歷,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通過考公為自己謀出路。
公務員社會地位高,工資待遇好,還有年終獎的福利,這樣的鐵飯碗工作換成誰都會心動,一些畢業多年的大學生工作一段時間后還會轉向報考公務員,可以看出,公務員確實很香。
而大學生當中,還有一部分人,既參加考研,同時也報考了公務員,這類學生學習能力強,往往很優秀。
那么這類學生也面臨兩難的選擇,因為考研和考公同時上岸了,這該怎么選呢?
“考研”和“考公務員”同時上岸,過來人都選直接端起鐵飯碗
考研國家線公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今年國家線可以說是直線上升,讓很多學生措手不及,尤其是文科類和藝術類考生,只能走調劑這條路了。
有些學生早已給自己雙重保證,既參加了研究生考試,也參加了省考,光是有這樣的勇氣,就值得一個大大的贊了。
而有些考生也憑借自己的實力,既考研調劑成功,同時公務員也順利上岸,不過學生也迎來了甜蜜的煩惱,不知道到底該怎么選。
這時候考生就會詢問過來人的看法,很多過來人的選擇都出奇的一致,表示自己會選擇后者,也就是公務員,同時也給出了自己這樣做的理由。
過來人表示,首先,考上研究生之后,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是個未知數,畢竟現在光是畢業論文就難倒一大片研究生;
其次,能考研和考公同時上岸的學生,學習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學生研究生順利畢業之后,還要面臨就業問題,很多研究生會選擇編制工作,畢竟是調劑的院校,一般都是一些雙非院校。
所以綜合來看,還是直接端起鐵飯碗更香,這樣獲得了編制,直接就業,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選擇權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
不管別人的觀點如何,其實選擇權始終在學生自己的手中,每個學生所面臨的情況不同,就比如有些學生報考的單位比較偏遠,那么這時候是不是要選擇研究生入學呢?
所以,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別人只是提出意見,但是永遠不能替你做決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分析,再做選擇也不遲。
研究生和公務員的競爭都非常的激烈,不過公務員考試上岸的難度更大一些,所以筆者也更加傾向于選擇后者。
但是話又說回來,研究生畢業后再考公的話,工資水平和晉升都更有優勢,就看學生自己的打算了。
當然,能夠同時上岸的學生絕對是少數,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建議考生兩個都準備,還是專心的準備一項考試,這樣上岸的概率更大一些,也不會浪費自己的精力。
還是那句話,只要你自己有堅定的目標,那就是奔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努力是不會騙人的。
話題討論:考研和考公同時上岸,你會怎么選?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