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年前相比,當醫生是變得更_____了?每次拋出這個問題,丁香園的醫生用戶們回答基本都是一致的:更難了。
本次,丁香園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 施煥中教授與各位探討這一話題。
“
約莫 20 年之前,醫生在 35±1 歲順風順水地評上主任醫生/教授職稱雖然不滿大街都是,但總比當今世界容易點兒。
現在基本上不存在這種可能性,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等這樣的大城市或 985/211 大學的附屬醫院。
這些地方或單位早就制定好了比較成熟和規范的人才培養流程,在大家都水漲船高地進步的環境中,某一兩個要想變得鶴立雞群地優秀非常困難。醫療界以外的圈子或許還能偶見破格再破格的尖子,本圈不再有此可能。
以醫生之中智商最高、運氣最好的一群人為例,這些 18 歲入讀大學 26 歲獲得博士學位的八年制畢業生,由于一直在讀書,臨床基本功還需要磨煉。
他們在 3 年的規培結束之后回科室上班,非常順利的話有可能于第二年 30 歲之時評上主治。必須加倍努力才有可能湊足論文本錢于 5 年之后(35 歲)晉升副高,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走到這一步。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臨床,幾乎沒有時間搞科研。
命好者繼續第二期命好的話,理論上可以在 40 歲時晉升正高,但估計大約只有 1% 特別用功的人才能有此大福。一般而言,35~40 歲的副高很難有機會招收研究生,沒有研究生誰人幫你干活寫文章?
為什么說要靠運氣?
這里所說的好運者主要是指那些博士畢業之后留在原來的科室、或者跟隨導師一塊兒跳槽去別的山頭撂地的年輕人。
他們有機會借用前老板的經費和使喚師弟師妹們團團打轉干活,年終時不時分紅一碟菜撈個共同通訊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待到自己開門收徒,他們這才真正有可能敲鑼小心唱戲。
如此,還得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前老板年事已高或不太貪心才好分賬。此時,才俊們通常已經 40 出頭或者更年邁,說不定沒啥想法了。
相對而言,我們年輕的時代可能比較有利于年輕醫生的奮斗,那個時代可以不用力奮斗,因為壓力普遍不大,愿意出點力氣的話更容易有收成。
我 2001 年拿到正高時已經不很年輕(37 歲),考慮到我 20 歲才讀大學,算是非常順當的了。實際上,我 1989 年大學畢業之后只花了 12 年就搞完了中級-副高-正高的程序,其中還包括在國外學習的 3 年。
為什么會這么順利?這當然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特定際遇。
擋在我們前路最大的障礙是 77 和 78 級兩屆畢業生,他們學習努力,工作勤奮,其中有的人年紀特別小,比如我的老同事朱繼金教授(78 級)居然是 1963 年出生的人。
排在他們后面的幾屆包括 79~83 級的畢業生,由于年紀和前面的老大哥老大姐相差無幾,在同一個科室里很難有出頭之日,必須長時間被他們壓制。這里說的是廣西的情況,外省的事情我不了解。
上述皆為一般的大概率事件,不排除特殊的情況。譬如說,有些 77 和 78 級的老三屆學生年紀已然很大,這便留下神秘莫測的機會給后面數屆的學弟學妹們關門打斗。
這個時候,大學教學醫院里那些早幾年攻讀研究生學位和能寫一兩篇中華牌論文的第一代科研醫生開始登臺話事。
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國門大開,留學經歷早就不是優勢。更由于 77 級之前的 10 年出現眾所周知的人才斷層,很多科室尤其是新科室甚至沒有高年資醫生勝任主任一職,這些科室包括 ICU、各種腔鏡微創治療中心、腫瘤生物治療中心、一些外科專科等等。
于是乎,中國醫院界出現了幾年的黃金時段,使得不少 40 歲以下的醫生有機會老早就能當上科室主任。本人當屬此系列的幸運者。
除非很少的特殊情況,如新開醫院或新開科室,或原有科室出現嚴重的人才外流、某個特別罕見的奇才橫空出世,今后將很難再現 45 歲以下醫生當上科室主任的情況。
醫療這個職業本來具有晚熟的特點,某一個時刻必須拔苗助長通常都出于無奈,外科尤其如此。
今天為什么想到寫本篇文章?因為下午參加醫院教學職稱的評審,看到今年申報副教授最年輕的醫生已是 36 歲的高齡青年。
我覺得這情況沒有什么不好,理由以上都說過了。這也說明,當今國內年輕醫生的培養越來越規范,某一個人要想取得一點點成績,必須要吃很多很多的苦。
寫于 2020 年 4 月 2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