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木
一個人能干什么?自己覺得力量不小了,或者在一地界能呼風喚雨,就覺得偉大了。錯了,一個人只能干身邊的事,影響身邊的人。世界那么大,不是一人組成的,不管干什么,愛好是本錢,即使是冷門,只要存在自然有他的道理。
每年高考畢業,選什么熱門專業,成了千萬家長的難題,為了孩子,自己努力去盡力,有的借力,隨即出現了高考報考指導中心,專職服務。不管解決什么問題,首先了解自己的因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根源,比如高考,喜歡什么專業,有什么特長,自己想干什么,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也要了解自己,才能找到下一個節點。指導老師說的是熱門,自己如果不喜歡也是白費。有的學科是冷門,比如哲學,可偏就喜歡,明知道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有點不合流,但起碼存在,在一定領悟,還有他的位置。我建議就學,俗語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冷門里能有建樹也一樣的力立足于社會,養活自己一輩子。
人習慣于“隨波逐流”,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被一涌而上的東西,沖昏了頭腦,哪個東西好,哪件事對自己有用,才是目的,要保持清醒的自己的立場,就要心中有數。不是自己的,拿不走,對自己沒用的,再便宜也不要。從有了自己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就要從群體中分離出來,建立自己的智能庫。有時感覺孩子大了,越來越不聽話了。實際上不聽話就對了,說明了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見解,而自己成了孩子發展的束縛,如果再像孩子兒時用帶子攬著他走路的思想去教育他,社會也就沒法向前發展了。人要進步,不光是孩子,自己也要隨著時代發展要學習,思想不要掉隊。這也是唯一和自己孩子還能保持距離的關鍵,多遠的距離,不是孩子說了算,而是自己,時代屬于孩子,自己時刻有掉下去的危險。
“心靜自然涼”,煩躁往往使人不安,難耐,想太多了,沒有用,想今天要干的,明天要用的,不要太貪,人就輕松了。欲望不能沒有,它是每個人干什么的動力,但不要太高,取自己有用的,做自己能做的。
作者簡介;李先峰,筆名三木。山東泰安人,喜歡文學尤其是散文,哲學,服裝設計。中學時代是梁山小作家協會會員。踏入社會后,曾被聘為寧夏吳忠日報特約撰稿人。現就職于服裝設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