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威廉·戴蒙的《目標感》前言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如果你旁聽一堂課,聽聽老師要求學生做些什么,你會聽到大量的作業、考試說明以及很多的練習題。如果你能聽到老師認為學生應該完成這些任務的理由,無非一大堆狹隘的、功利性的目標,例如在班級里表現出色,取得好成績,以及不要成為落后者,或者如果學生們幸運的話,他們會聽到學會一技之長的益處。但你少有機會(如果有的話)聽到老師和學生討論,這些任務可能導向更深層的目標。為什么人要讀詩或寫詩?為什么科學家要研究斷裂基因?為什么我自己曾這么努力地想要成為一名老師?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我研究青少年發展和教育的這些年里,我從未看到哪位老師跟他的學生分享過自己進入教育行業的原因。”這樣的場景或者說現實對我們來說同樣并不陌生,雖然我們在學生的理想去前途教育上也花了不少氣力,但,要求學生確立的目標要不就是極端功利的(或者說是現實的、實在的),要不就是相當宏大的(或者說是空洞的、虛妄的;有朋友說或者是“無病呻吟”的),很少會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目標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也就是為什么必須確立這些目標,這些目標的達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也常常跟學生談當下的目標與長遠的目標,但對目標的理解似乎也是膚淺的。威廉·戴蒙認為,“目標,是指為了完成對自我有意義,同時對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義的事情時,產生的穩定且可概括的意圖。”“真正的目標是一種終極關切,是關于‘為什么’問題的最終答案(‘為什么我要這么做?’‘為什么這很重要?’為什么這對我和我之外的世界都很重要?’‘為什么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目標是隱藏在短期目標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驅使我們大多數日常行為背后的動機?!碑斎煌ご髅山o目標的定義同樣不過是一家之言,但是他指出的圍繞目標要探討的是“為什么”問題的最終答案的這幾個問題對我們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應該是有啟發的,如果我們總是不斷提醒自己去思考“為什么我要這么做?”“為什么這很重要?”“為什么這對我和我之外的世界都很重要?”“為什么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這一系列問題,或許我們也就可以慢慢接近想要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了。
如果我們對目標沒有深層次的理解,那么給學生的理想教育則有可能是“有氣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