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23日訊 “我們醫院可以提供為期三年的博士津貼”、“如果科研成果成功轉化,轉化收入的70%都給團隊”、“學科帶頭人安家費50萬元起!”3月23日,武漢五家醫院院長做客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直播帶“崗”時“暗暗較勁”,紛紛拿出優厚條件吸引優秀人才來漢就業。
此次“健康武漢,‘職’等你來”云上直播招聘會由武漢市衛生健康委主辦,武漢市衛生人才服務中心、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承辦,共有17家醫療衛生單位參與,設有百余個類別崗位,招聘近400人。來到直播間的武漢市第四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武昌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等五家醫院的院長給大家詳細介紹了各自醫院的具體情況和所需崗位信息。
“分層分類精準培養”
“人才培養是醫院重點關注主題,我們會分層分類精準培養。”作為第一個上場帶“崗”的院長,武漢市第四醫院院長王嵐詳細分享了醫院的人才培養方案,包括青年英才起航計劃、后備學科帶頭人蓄能計劃、學科帶頭人領航計劃。
其中青年英才起航計劃包括“青苗計劃”和“名師帶徒”計劃。青苗計劃將培養一批優秀衛生專業技術、衛生管理青年人才,名師帶徒計劃則會以“傳、幫、帶”的形式,發揮發揮高技能人才專業優勢,培養有潛質的青年后備人才。
市第四醫院王嵐院長。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我們這項青苗計劃是專款專用,啟動基金300萬元。”為讓大家了解醫院是實實在在拿出真金白銀培養人才,王嵐院長直接透露了金額。不僅如此,對于不同層次的人才,醫院將給予不同額度的安家費、科研啟動費,并通過綠色通道給予事業編制,優先推薦人才項目申報。如達到醫院規定條件的博士畢業生,將給予安家費3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20萬元,學科帶頭人待遇更是50萬元起步。
“人才經費預算超千萬元”
王嵐院長硬核帶“崗”,隨后上場的武漢市中醫醫院的院長張瑤毫不讓步:“今年我院各項人才經費預算超千萬元。醫院識才、愛才、敬才的氛圍非常濃厚!”
市中醫醫院張瑤院長。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張瑤院長透露,在人才梯隊建設方面,市中醫采取的是“1+1+1”模式。一是暢通人才職業成長渠道,持續提高人才隊伍專業水平。該院制作了《職稱申報指南》,讓專業技術人才對職業成長路徑一目了然;二是“高位嫁接”,引進專家人才,建立“全國名中醫張伯禮、劉清泉傳承工作室”、“岐黃學者王平教授傳承工作室”,引進了一流高校知名教授深入指導科研教學工作;三是加強繼教培養,外派優秀人才進修學習,開展各級中醫師承教育,通過教學相長促進臨床及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我們為大家帶來了三十多個崗位近百個職位。”張瑤在直播中介紹,醫院此次招聘計劃中既有針對高級職稱高學歷人才的職位,也有初中級人才崗位,此外還有不少本科學歷起點可投遞的崗位,而且應往屆不限,符合條件的都可以投遞簡歷。
“一起守護英雄武漢”
面對兩位女院長的霸氣,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黃朝林打起的“情懷牌”,將直播間的氣氛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無論你想成為懸壺濟世的醫者,還是科研學術大牛,金銀潭醫院都不會辜負你們的赤誠。真誠地歡迎大家留在武漢,加入金銀潭醫院,為武漢公共衛生事業添磚加瓦,和我們一起守護這座英雄城市。”
金銀潭醫院黃朝林院長。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除了情懷,黃朝林院長還在直播中對醫院發展的短板坦誠相告:“我們醫院雖然有優勢,但也有短板,這點我沒必要和學子們隱瞞。”黃朝林表示,金銀潭醫院雖然在傳染病救治方面具備優勢,但在基礎疾病診療方面有所欠缺。醫院現在正處于“強專科、大綜合”的發展時期,需要大量臨床、科研人才。“只要是支撐傳染病學科的各個學科人才,我們都需要。”
而黃朝林院長給出的條件讓直播間的非醫學生網友現場留言:“現在學醫還來得及嗎?”原來,黃朝林透露,醫院建有醫學轉化中心,對取得的科研成果,醫院給與轉化支持,成果轉化經費的70%將直接分配給成果研究者。“比如成果轉化經費是100萬,那么其中70萬都會給團隊。”
“在建新大樓等待新主人”
“今年武昌醫院將迎來建院110周年,硬件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對人才求賢若渴。”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李相友表示,醫院已步入發展快車道,此次招聘提供了包括神經內科、心內科、神外科、普外科、精神科、重癥醫學科、急診科、麻醉科等200個醫師崗位。
武昌醫院李相友院長。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在建新大樓正在等待新主人。”據李相友院長介紹,醫院對臨床各科室的高層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專門修訂了《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明確了各層次人才的引進標準和待遇。
對引進的學科帶頭人、高級職稱人才可提供30萬-100萬安家費(具體面議),對領軍型人才采取一人一策,給予科研啟動資金、保底年薪,提供過渡性住房,同時協助安排家屬就業和子女就近入學。對優秀博士提供5萬-30萬不等的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資金。對高層次人才醫院將提供事業編制,優先推薦申報各級各類人才項目和科研項目。
“留住人才的心,先留住人才的胃”
“我們的績效處在武漢市醫院前三名。”最后一位上場的武漢市肺科醫院院長陳先祥,一上場就“放大招”;“我們對引進的學科帶頭人、高級職稱人員、博士研究生申報武漢市事業單位編制,并將給予30萬至100萬的安家費。”
市肺科醫院陳先祥院長。長江日報記者楊濤 攝
“我們是一個低調而有實力的醫院。”據陳先祥介紹,醫院在肺科領域專業優勢和權威性不斷增強:在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中,武漢市肺科醫院連續五年蟬聯湖北省專科醫院全省榜首;結核病納入2020年度復旦版專科排行,我院綜合得分位居全國第七,科研標化值排名全國第五。
“留住人才的心,先得留住人才的胃。”直播現場,陳先祥拿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條件:“我們食堂應該是系統里最好的。”他還透露,醫院計劃3年內搬遷至新院區,將是三環以內單體最大的醫院。為給新院區儲備人才,本次將招160余人,是醫院歷年來招聘人數較多的一次。
據了解,省外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昌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省內湖北省中醫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江漢大學等大學官網也同步推廣了此次活動。
大學畢業首站,他們選擇在武漢安放夢想
為促進全市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近年來武漢市衛健委加快推進“學子留漢”工程,“健康武漢,‘職’等你來”云上直播招聘會上,五位院長的真誠“喊話”也得到了在漢學子的熱情回應。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麻醉科專業在讀的碩士研究生胡夢瑩將于今年6月畢業,成為武漢市第四醫院疼痛科的醫生。她說:“與其說是想留武漢,不如說是舍不得離開武漢,武漢治愈了我。我在四醫院實習時,導師們都把我當朋友甚至家人看待。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學,為患者解除病痛。”
“建設健康武漢是我義不容辭的使命。”硚口區榮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科醫生宗傳鈺是武漢人,去年考上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的在職研究生。她希望通過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做好城市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
“我家在湖北十堰,我在武漢讀了八年書。”武漢市第九醫院門急診外科及創傷外科醫生鄭建銀說,武漢是他的第二故鄉,近年武漢不斷出臺留漢人才政策,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是很多同學就業成家的第一選擇。
在湖北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學專業的付明陽,畢業后考到積玉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名中醫科醫生:“用中醫知識為社區居民解決病痛是一件非常具有成就感的事情,收到患者的一句感謝能開心好久。中醫在基層有很強的實踐性,在社區工作也有廣闊的空間。”
“武漢的醫療資源很發達,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術。”江漢大學神經病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李志欣將于今年6月畢業并入職武漢市普仁醫院神經內科,“上學時就希望留在武漢工作、生活,很幸運,畢業前我找到了心儀崗位。”(長江日報記者王愷凝 江夢晴 通訊員薄晰瑋 攝影記者楊濤)
【編輯:余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