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是上次學區房制造焦慮那一期的補充,正好這幾天熱度下來了,我看很多人的評論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補充些不適合大規模傳播的內容,供大家討論。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而馬克思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人應該全面自由的發展,人活著是為了理想,教育是為了讓人成長,教育應該是目的,不應該是手段。
但這是理想,這不是現實!
現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勞動力,在力量有限的時候,發展就必須做出抉擇,人全面發展肯定是最好的,但資源是有限的,時間是緊迫的,危機和貧困并沒有遠離我們,特別是危機,是迫在眉睫的。
所以,現代教育變成了手段,變成了工具,是把人變成人力資源,變成人力資本的工具,為了讓人適合工業社會和城市社會,必須將人的多元化,變成對工業社會有用的單一化的工具人,必須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模塊化。
這樣一來,大部分人就失去了全局思考的能力,客觀上限制了其進入社會后的發展,工作了幾年之后更是如此,普通人很難跨越專業的門檻,一旦行業沒落就有被社會淘汰的危機,最關鍵的是,不在多個領域有所成就,永遠無法成為最頂級的大佬。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反思現在教育的原因,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全面發展,甚至開始要求高中文理不再分科。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全面發展對人的資質要求極高,說實話,不是天才很難做到全面發展,普通人如果盲目追求全面,往往是哪方便都不突出,也無法在社會立足。
上頭既然選擇了這樣的教育模式,必然是對大多數人是最有利的,而現在的成功學也都是教大家先成為專才,有了一技之長時候再考慮全面發展的問題。
所以,普通人的成長路徑應該是這樣的,先在某一領域站穩腳跟,如果有希望在這領域成為專家就繼續鉆研,如果沒有機會,這時候就該考慮橫向發展了,盡量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或者擅長的,最好是未來有發展的方向,這樣有了后路才不至于被拿捏的死死的。
順著這個思路再看中產家長們的焦慮,中產經過了社會多年的打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任何機會成為頂層,也清楚的知道這個社會的殘酷。
所以他們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自己,有機會更進一步,這是動力。
另一方面中產的危機感也太強,因為沒有任何資源的他們,一旦他們的孩子不能達到和他們一樣的層次,他們就可能會掉回底層,這是恐懼。
動力和恐懼交織,冰火兩重天的焦慮將家長們包裹,他們將大量的金錢和精力花在雞娃這件事上,即使生活質量下滑也咬牙堅持,并且堅信自己是對的,樂此不疲。
但遺傳基因是隨機的,現在的中產大都學歷不錯,但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并不一定可以遺傳到學習的基因,孩子也不吃雞娃這一套,可能就是不愿意學,或者根本就是學不會。
同時,這些中產家長也忘了自己當初是怎么考上好大學的,真的是靠人逼出來的嗎?
他們也忘了自己是怎么成功的,真的是靠考上了一個好大學嗎?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趕上了我國發展最快的大環境嗎?
瘋狂雞娃的家長們損失了大量的精力和錢,這些錢也沒有用到對國家有利的地方上,孩子也因為被逼迫而不開心,家長孩子國家三輸,但資本贏了,所以,校外培訓被打擊了...
現在時代變了,成功的路徑也不再單一,但上學還是最穩妥的,所以雞娃可以,但別太狠,因為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比例,需要放平心態,需要承認自己或者孩子是普通人的事實,而普通人的生活從來都不太容易。
點贊、評論、轉發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想每天第一時間看更新就點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