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通過配音培訓做副業賺錢,沒想到培訓結束一個多月了,根本賺不到錢。”大學生小林(化名)不僅沒像廣告中說的“一小時賺200元”,還賠進去了近3000元培訓費。據媒體報道,盡管近兩年對配音培訓套路的曝光不斷,但在社交平臺上,各式各樣的直播課仍在鼓吹“把配音當作副業,低門檻、高收入”。
圖源IC
“發展聲音副業”“依靠聲音變現”,實現起來并不容易。盡管近年來在線音頻行業發展迅速,有聲內容錄制的需求增長,但普通人想要入行,不是參加一個短期培訓班就能辦到的。許多配音從業者都積累了長時間專業系統的學習和大量訓練,即使是“兼職”“副業”,這個門檻恐怕也不會降低多少。
然而,一些培訓機構卻有意淡化、略過了這一點,還在廣告、營銷中夸大宣傳,把“聲音變現”說得很容易,甚至號稱包教包會包分配。有的以低價課、免費課吸引目標人群聽課,接著在這些課程中推銷高價課。當消費者花費幾千元購買課程后,卻可能遭遇培訓質量差、介紹工作機會的承諾難兌現等情況,有人還被誘導辦了網貸。
成人培訓中的虛假宣傳、低價誘導等亂象,不只發生在配音培訓領域,低價理財課、插畫課等也是不少消費者投訴的對象。廣告法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對違法廣告,甚至涉嫌價格欺詐、詐騙、套路貸等行為,不能放任不管。
不僅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別輕信“低門檻、高收入”之類的話術,監管部門也要及時依法查處。目前,一些培訓機構在不同平臺發布引流廣告、管理學員、開設直播、上線課程等,授課環節分散,一旦消費者被侵權,無論是維權還是監管都面臨著挑戰。這就需要監管部門明確權責、完善長效治理手段,相關平臺也要持續優化審核、推薦、投訴等機制,遏制虛假宣傳等亂象肆意生長。
業內人士介紹,配音市場的專業人才呈現短缺狀態。多一些真正能遴選、培養人才的培訓渠道和內容,而不是只顧著賺學費,才是這個領域需要的。
紀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