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457萬,超過了2001年高考報名人數。很明顯,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社會競爭的前置篩選已經從高考,逐漸變為考研。與復試分數線普漲相比,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趨勢。
2022考研復試分數線公布,輿論驚呼分數普漲。研考報名人數凈增長了80萬,漲是必然的,不漲才是奇怪的。
與此同時,很多入圍的人欣喜自己“上岸”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入圍復試的最低線,單科滿分100分的情況下,多數分數線僅30/40分,入圍人數遠遠高于錄取計劃,這還遠不是錄取線。
這種“一驚一乍”背后反映了一種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明顯誤解,用高考招生套用研究生招生,用初試分數定勝負。與分數線普漲相比,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考研越來越“高考化”的趨勢。
2022年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了457萬,不僅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而且凈增長人數也創下了絕對紀錄,80萬。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大擴招的199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也僅有288萬。受大擴招刺激,高考報名人數快速增長,2001年高考報名人數才達到454萬,還不及今天考研報名人數。2003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79.7萬,還不及今年考研凈增長人數。
2017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200萬,達到201萬,隨后出現了加速增長,呈現出高位上的高增長,增長比例甚至超過20%,5年凈增長256萬,實現了報名人數的翻番。
如果繼續按這一趨勢發展,考研報名人數逼近高考規模也不是沒有可能。去年高考報名人數雖然高達1078萬人,但剔除中職等考生外,參加6月傳統高考的學生估計僅有800余萬。如果考研報名繼續這樣的增長態勢,4年也就差不多趕上高考了。
為什么會出現持續高漲的考研熱?
毫無疑問,是就業,或者說用人門檻水漲船高導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帶來的是學歷的迅速貶值,研究生學歷越來越成為用人的起步門檻。
1999年大擴招,開啟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之路。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去年則上升至57.7%,每年增長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普及化來得非常迅猛。有人說,不就一半人上大學嗎?事實顯然比我們想象的夸張。
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人(含中職學生),招生1001萬,錄取率約93%,除了不想上的考生,基本都進入了大學。2022年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增就業人口目標也只有1100萬,大學畢業生可以占到98%。
人人都是大學生,水漲船高,于是用人單位就看學歷,本科之上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幾乎成了很多優秀用人單位的標配、基本的門檻,不是研究生連簡歷都投不進去。一些地方政府,則直接以學歷對接行政級別,博士對應處級、甚至副局級,碩士對接股級、正科級,不一而足。如此用人,怎么會不去考研?看學歷理論上是錯誤的,在我們批評這種做法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種現實性。
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超過117萬,其中碩士招生超過105萬。1998年,大擴招之前一年,全國本專科招生僅有108萬,剛好約等于現在碩士研究生招生量。從競爭的篩選角度看,目前的碩士研究生規模,大約就等于大擴招前的本、專科生,看到這個數字,我們就不奇怪用人單位列這么一個門檻了。
除了學歷還要看出身。2022年全國省級選調生選拔,無一不嚴格限定了畢業學校,有些甚至僅限于10余所高校,一些省市則對清華北大設立專門的定向人數。而研究生,也正好是轉換身份的重要渠道。2021年,清華大學本科招生僅有3800人,但研究生招生已經逼近10000人,考清華北大研究生的競爭難度顯然遠遠低于本科的難度。
如果我們去梳理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基本都是遞延效果。頭部985吸引的主要是985高校與211高校,中下部985高校,招收的主要是211高校和新入圍的雙一流高校,211高校則主要是雙非高校了。
考研究生成為當下學生“改換門庭”的重要通道,以規避各種招聘中對出身的限制,也是無奈之舉。
說穿了,當下的考研,已經成為社會競爭與篩選的前置,過去承擔這種職能是高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這種前置篩選的壓力,就逐漸轉移到考研身上。
高考的盡頭是考研!考研成了很多大學生的核心目標,也已經出現全面應試化。不僅相關培訓機構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雙非高校,大學學習也變成了“高四”,很多人從一上學起就開始精心準備考研,核心準備研究生考試筆試的科目,而不是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習。
在山東等考研大省,很多備考的同學,其刻苦程度絲毫不亞于衡水中學那些勤奮的中學生,挑燈夜戰,排隊搶占圖書館謀得一個安靜的書桌,成為很多同學的日常。而學校,也在創造各種條件支持這些“高四”的孩子,因為讀研率已經成為學校在招生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在各高校招生宣傳中,讀研率、保研率也已經普遍成為其重點突出和強調的“競爭力”,大量985高校也無法免俗。前些年還只是一些地方雙非高校在高調宣傳自己的讀研率,宣傳“學霸宿舍”如何全部成功就讀研究生的故事,現在,著名的985高校也開始大規模宣傳自己“學霸宿舍”的故事了。
優秀,就等于讀研究生,已經成為當下社會對優秀大學生重要的價值判斷,在不自覺地全面推動著考研熱,考研也越來越成為與高考一樣的高利害招生考試,成為事實上的“二次高考”。
研究生考試高考化,伴隨競爭的激烈,也全面復制了高考中的過度應試的做法,對研究生招生與培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與影響。
研究生,畢竟不是普通的高等教育,是高層次的人才培養,承擔著支撐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培養的重任,但太多的學生與家長,把研究生考試當成了二次高考,當成更高層次的大學來讀,適合的,不適合的拼命涌入。
2020年,在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復試現場,在老師連續追問下,一位筆試優異的考生說:老師,您能不能問我選擇題,我擅長做選擇題。復試導師無奈地說:同學,研究生沒有選擇題,都是探索題。浙江大學劉海峰教授也曾發文說:“研究生,不要讓你的導師折壽”!對于當下研究生的質量慨嘆不已。
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認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過長時間、過多優秀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反復刷題準備考研,不僅造成了本科階段知識體系的不完整和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的缺失,影響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也成為研究生培養質量下降的潛在風險,甚至造成新的厭學狀況以及進一步研究與創新的好奇心和興趣的缺失。
研究生高考化,不僅僅影響的是質量,還有愈演愈烈的導學矛盾。導學矛盾是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但不可否認有一點,一些同學和家長把讀研究生當成一個本科,以為熬三年就應該拿證,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種基本認知的差異,加劇了和導師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延期畢業時,就更為突出。
研究生高考化,是復雜的社會原因造成的,僅靠教育部門是無力解決的,最后還需要回到社會治理層面,比如改變唯學歷的用人標準。但加強招生考試的改革,遏制過度應試化,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卻是我們當下亟需加強的,這也是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的目標之一。
研究生培養與本科生有著巨大的區別,因此,研究生招生制度與高考不同,一直是“筆試+復試”的選拔形式,筆試只是考察基本知識儲備,從來就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復試則是關鍵。因此,筆試的要求往往是非常低的,對于一些滿分100分的科目,最低要求也僅有30/40分,總的入圍人數遠遠高于招生計劃,目的就是給招生單位最大的自主權。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加大復試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權重,目的也在于此。
但在“二次高考”錯誤的認知下,研究生招生考試也越來越高考化,公眾無意間把高考的一套理念套用到研究生招生考試上,筆試成績被默認為核心,甚至是唯一的尺子,在加重應試的同時,也導致研究生招生中復試權重的擴大舉步維艱,對研究生招生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今年兩會上,有委員提出研究生招生應該效仿其他國家,取消高校自命題,推出自己的大學學業水平測試,實行“申請審核制”。電子科大曾勇校長則提出,應該擴大“推免”比例,尤其是雙一流高校推免生占比,以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考慮到國情文化不同,在目前的情況下,擴大推免制可能是一個更容易操作,更切合實際的辦法。
多年前推出的“推免”制度,實際上是我國招生制度改革最成功的嘗試之一。即以大學生3年在校成績為基礎,獲得研究生招生初試(筆試)的資格。取得這一資格的考生,經過向意向學校申請,可以直接進入復試階段(本校推免做法不同)。目前推免生總量大約占研究生招生總量的15%,具有推免資格的高校366所,不同層次的學校所獲得的推免人數與比例不同,層次越高的高校獲得的推免人數與比例越高。
這一制度下的研究生招生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也贏得了廣大高校與導師的普遍歡迎,相關的調查表明,推免生因為質量高受到了導師壓倒性的歡迎。很多研究生導師告訴筆者,推免生質量比一般統考的學生高出很多,不是一般的差距。事實上在部分著名高校的強勢專業,幾乎是清一色推免生,原因也在于此。
但遺憾的是,因為誤解,在推免生占比過高影響公平公正的輿論壓力下,這一更為科學的招生改革近年未能繼續擴大,相關部門一直謹慎控制著推免生占比。
其實推免生制度在實現綜合評價,科學選材的同時,公平公正也得到了最有效的保障。推免生資格的獲得主要是按大學在校三年成績確認,然后是在班級和學校進行公示,即利益攸關方同學之間的監督:有你就可能沒有我。這種監督其實比泛化的網絡公示更有意義,也有力地保障了推免制度的公平公正,也是受大家歡迎的根本原因之一。
對于一部分人擔憂普通學校學生無法獲得推免資格的問題,可以通過適當擴大推免學校數量來解決,同時,總的比例也可以考慮擴大到30%以上。至于不同學校分配多少的問題,是無法滿足大家“均貧富”的需求的,給清華北大少一些,給普通高校多一些,公平嗎?也不利于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選拔。
當然,推免只是招生的渠道之一,對于統考這一主渠道還需要給與保障,比如占比不低于50%。但需要逐步完善和改進目前的統招考試模式,包括解決高校自命題帶來的不足,最后實現選拔出更優秀更適合做研究的研究生。
以推免生為代表,在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探索上,方向與成效應該都是比較明確的,現在需要下的是決心。當然,更需要考生、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否則,再好的招生考試辦法也無法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