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于1952年,時名北京航空學院,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組建。1988年,改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位于北京市,有學院路、沙河2個校區。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二、發展建設
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強基計劃試點高校,為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W3C組織成員。
2021年,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成為“全國高等軍工院校課程思政聯盟”首批會員單位之一。
學校有26位兩院院士、59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65位,國家“特支計劃”入選者46位。 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人。
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儀器、制造、管理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航空航天與信息技術兩大優勢學科群,國防科技主干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在2018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學科為世界第一。
學校有39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學校先后與國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機構和知名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創設了“中德軟件聯合研究所”“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法材料聯合實驗室”和“法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際合作平臺。加入了國際宇航聯合會、“中歐精英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等國際聯盟和學術組織。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成功典范。
學校有1個國家實驗室,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70余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7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國家實驗室1個:
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
虛擬現實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國家科技重點實驗室、“863”高技術CIMS設計自動化工程實驗室、慣性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飛行器控制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5個:
衛星導航與移動通信融合技術實驗室、空天信自旋電子技術實驗室、大數據精準醫療實驗室、航空可靠性綜合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網絡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計算機新技術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流體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仿真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航空電子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北京市高技術實驗室、“復雜系統分析與管理決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運行應急保障模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三、學科建設
雙一流建設學科8個:
力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國家重點學科25個:
一級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
二級學科:機械電子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工程力學、人機與環境工程、飛行器設計、固體力學、流體力學、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基礎數學、車輛工程
國家特色專業11個: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包含3個專業方向)、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基地5個:
數學、力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
A+學科4個: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A學科3個:
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A-學科7個:
外國語言文學、力學、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交通運輸工程、
公共管理、生物醫學工程
B+學科4個:
法學、光學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
B學科1個:
工商管理
B-學科2個:
馬克思主義理論、環境科學與工程
C+學科2個:
電氣工程、土木工程
四、2021年河南省招生計劃
提前批55人:
藝術類本科提前批,文科2人,理科2人;
民航飛行員招生,理科20人;
國家專項計劃招生,理科31人。
本科一批146人:
文科,1個專業類招生10人;
理科,10個專業類招生136人。
五、近幾年河南本科一批招生錄取情況分析
理科招生:
普通招生,最低錄取位次,2016年以來波動幅度穩定在110—130名之間,多數都115分上下。按照這個規律,預計2022年下降115名,也就是1150名上下的可以沖一沖。近5年等位分波動情況,+2,+2,-1,+2,-1。
文科招生:
普通招生,最低錄取位次,除2020年沒有招生,最高點是2019年第593名,但其招生人數只有2人;最低點是2017年第807名。近6年平均錄取位次717名。北航文科河南招生人數每年都在變,2022志愿填報還要根據其招生人數情況研究判斷。近5年等位分波動情況,-2,0,+4,+2,-2。
六、2021年畢業生就業情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3379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0.71%。其中:
國內升學2105人,占畢業生人數的62.30%;留學出國249人,占7.37%。協議和合同就業643人,占19.03%。靈活就業68人,占2.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分專業就業構成
1、就業單位性質分布
從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分布情況看,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科研設計單位一直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生主要的就業去向。2021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單位主要是民營企業 (39.50%)、國有企業(21.93%)、高等教育單位(21.62%)。
2、就業單位行業分布
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屆畢業生就業比較集中的行業有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9.70%)、教育(25.66%)、制造業 (12.9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就業主要行業分布
3、就業單位地域分布
從2021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共占63.85%。
4、國內升學情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 屆本科畢業生升學(含出國、出境、第 二學士學位)總計 2354 人,其中國內升學(含第二學士學位)總計 2105 人,出國、出境留學總計 249 人。整體國內升學率為 62.30%, 整體出國、出境率為 7.37%,整體升學率為 69.6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近5年升學情況
5、畢業生重點就業單位
除不斷鞏固國防科技工業單位優勢的就業主戰場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還加大力度開拓就業新市場、新領域,信息、金融、通信、汽車等諸多行業的知名企業都對我校畢業生有很高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