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這兩天一直思考教學中的“轉化”策略運用的話題如何分享,轉化是指把課程與教材的要求轉變成學生學習的目標與任務,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也就是我常說的“已知已會”)將教學內容轉變為學生熟悉的,能理解與接受的內容,或者將復雜的問題拆解成相對單一、簡單的已經解決或者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從而使那些復雜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教師如果理解并掌握了這一策略,對促進學生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構學科知識體系,發展學科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策略的掌握與使用關鍵再教師必須具備學生立場,只有教師真正理解了學生立場必須是學生的立場,而非教師主觀意識中的學生立場,其教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才可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將相關的知識納入自己的學科知識系統,轉化為自己的已知已會,慢慢接近課標與教材要求的應知應會。
這些年的課堂觀察給我的印象是,很少有真正從學生視角設計教學的,尤其是在許多小學課堂教學中,雖然不少老師的教學語言嗲聲嗲氣,但終究還是成人理解(臆測)的學生立場。要理解學生立場,恐怕不能不多想想夸美紐斯早年說過的這段話,“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兒童在發展初期,形象思維多于概念思維,因此形象式的直觀教學法對于發展兒童的思維是有很大幫助的。”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也反復強調,學校教育不能違反兒童的天性,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認知水平。所以,從學生立場出發的教學設計,一般而言必須是從形象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感知到理性的。《高度參與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設計:極具影響力的備課、上課、練習、評價項目教學法》的兩位作者提醒我們:“時刻把你的聽眾放在心上——如果你教導較年幼的孩子,那就為你的學生提供一個合適的版本。”我的理解,這合適的版本就是要找到學生能夠普遍接受與理解的抓手,或者說切入點。譬如前些時候我給幾位小學語文老師設計《飛翔藍天的恐龍》的教學方案時,希望她們思考一下,是恐龍如何變成飛鳥的,還是科學家怎么知道恐龍是如何變成飛鳥的更貼近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與興趣,然后聯系課程與教材的要求,將這篇課文放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甚至整個小學階段這類課文的教學要求中設計目標任務與活動流程等。這當中還要反復審視教材的重點以及學生閱讀這個文本,完成學習任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學習難點)及其如何突破等問題。
真正從學生立場設計教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背后需要一定的教學理論支撐,更要有教師的教學哲學下的教學理解。但正因為難才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