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上海著名的赫德雙語學校發了一個公告,正式公告,學校將改名。
具體我們來看內容:
公告里指出,從今以后,“赫德”將改為“赫賢”。是什么原因呢?內容里只提到:經上級要求。
留言區里,立馬有人問:“上級咐要求?可明示嘛?”
學校回答:學校名字不能和國外名字有關聯。
我們特意查了一下。
“赫德”二字,與英國的赫德公學是重合的。兩者是不是有關聯呢?我們翻了網上各種資料,看到這樣一段資料:
上海赫德雙語與英國赫德是姐妹學校。
不過現在中國很多學校,包括公辦學校,都與國外學校結成組妹學校,學校與學校之間結成姐妹學校,城市與城市之間結成姐妹城市,共同交流,這應該合情合理,也合規。
但是名字這塊,從2021年5月起,卻有新的規定。
這里面提到,對于民辦義務教育學校:
1)不得冠以“中國”,“中華”,“全國”,“世界”,“全球”等字樣。
2)不得包含公辦學校名稱或簡稱。
3)不得含有外語詞,外國國名,外國地名。
4)不得使用國外教育機構專用名稱命名等。
而目前我們知道的幾項改名事件,主要有:
1)“赫德”改“赫賢”,主要是違反了第4條規定,用了國外教育機構專用名稱合名。
2)嘉定華二改名為“華曜嘉定初級中學”,主要是為了避免與第二條相沖突。
3)昆山華二改名為“昆山狄邦華曜學校”,與嘉定華二一樣,與上面第二條規定沖突。
這樣看來,后面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樣一些雙語學校在改名的路上:
“美達菲”,“阿德科特”,“克萊頓” “卡迪夫” ---這些都能在國外找到相同名字的學校,不過這些學校都非民辦義務制。學生集中在高中,這些學校估計沒有改名的必要,是在規定之外的學校。
“帕丁頓” ”諾德安達“---這些K12的學校,都與上面第三條的不得含有外語詞多少有點關系,那么會不會改名呢?讓我們再觀察一下。
“WLSA“新竹園----名字里含有英文簡寫,如果改名了,也不值得驚奇。
當然我們大名鼎鼎的世外,全名是“世界外國語中學”,與第一條規定相沖突,這不得不讓我們對”世界外國語“這個名號能保持多久,多了一份擔心。
不過,就像赫德今天的公告里說的一樣:
其實名字變化,真的是最小的變化。而最根本的是,其他一些變化。
從去年開始,民辦學校需要整頓的問題,被屢屢提起。特別是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更是有要求。
名字,只是最小的變化。還有就是對于公參民的學校,要求進行整頓。并要求民辦中小學招生規模不超過5%。
上海最出名的是張江集團從民辦改為公辦。
為了國家對民辦學校的招生數量符合5%的要求,相信很多學校將會相繼民轉公。
1. 您來找一找,還有哪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校名,
與國家規定不符?
2. 新改后的名字,您需要多長時間來適應?
大家可以在留言區里寫一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