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中考生家長們都耳熟能詳的那句話嗎?寧愿孩子上最差的高中,也不要孩子去讀最好的中職教育?如果他們了解如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話,也許在說那句話的時候,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氣壯山河了。
近些年來,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節節高升,大有沖破千萬的勢頭,而大環境下的實體經濟暫處疲軟狀態。
如此浩大的就業隊伍走出校門涌入社會各行各業,很多時候僧多肉少的場面,不是想謀什么職業而是能不能謀得一份職業的競爭了。
近日,一名女大學畢業生在網上吐槽:花了20多萬讀大學,畢業后做了一家公司的前臺,每個月工資2800元,沒五險,有單休。
有人為她深表不值,堂堂本科畢業生,學的專業又是平面設計,隨便找份對口的工作,工資都能高出不少。
也有人說也許她就是花錢買了個大學文憑,并沒有什么真才實學,所以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即便瞎貓碰到死老鼠找到了,估計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去勝任。
有人直嘆,這樣的吞金獸、碎鈔機,可把父母拖累了,省吃儉用供她上完大學,卻找個農民工價錢都沒有的工作,不僅糟蹋了錢,還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早知道中考后讀個免費的中職,畢業后一樣可以做前臺。
事實上,這位女大學畢業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她的價值標準不是收入高低,而是工作強度大小。
她認為不是不能找到更好地工作,只不過她更喜歡這樣清閑的工作,工作強度不大,不用加班,更為主要的是這工作不費腦子。
花20多萬元讀大學,畢業后做前臺,工資才2800元,這位女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很多家長看到這,最起碼會重新思考兩個問題:
值與不值?
孩子不僅是獨立的個體,而且還是家庭的后代和希望。在不少家庭里,為了供養孩子讀書,舉家節衣縮食地度日。
任何人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經歷過值與不值的價值判斷。讀大學就花了20多萬元,還不算從小學到高中的費用,畢業后找份2800元的工作,到底值還是不值?
如果僅僅用貨幣來衡量值與不值的話,我們來算一算,花出去的20多萬(就以20萬來算),得保證物價在若干年都維持不變的情況下。
這位女大學生每個月的工資2800元,她得風雨無阻堅持全出勤近6年的時間,才能賺回讀大學本科四年所花掉的成本。
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筆賠錢連吆喝都沒有賺到的買賣,肯定是不值的!但讀大學與做專賣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畢竟知識是無形又無價的,用金錢沒法衡量。
這讓我想起一長輩,曾經聽說我每年都要花錢出遠門旅行,她沒有認為這一種提高生活品質的舉動,而是覺得不可思議。
她認為大熱天的往外跑,不是享受卻是花錢買罪受。如果換作她的話,舒舒服服躺平在家里,空調開足,吃好喝好,不僅省下一大筆錢,而且不受苦受累。
當時被她那樣一說,我一時語塞,貌似幾秒內對她的觀點有點贊同,一時不知道如何把話接回來。在她的觀念里,也許每餐有豬肉吃就是最好的生活。
她是她,我是我,生活沒有交集,她改變不了我,我不用考慮她的感受。我依然會按照計劃每年外出旅游,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同,完全沒有必要求茍求相同。
很多人會認為讀了大學,畢業后找的工作就應該高薪、體面。否則,不如趁早就業,不僅能積累社會經驗,而且還不用花冤枉錢,像這樣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只有敗家子才會做。
其實讀大學和找工作完全是兩碼事!知識經濟時代,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更有生存的底氣和籌碼。
就像這位女大學生做公司前臺,只是圖一時清閑。若她到了迫于生計,不得不為工資而工作的時候,她完全可以重操舊業做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
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不在于工資高低,而是在各種謀生手段面前,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度。讀大學后的選擇相對來說,更自由更多種而已。
讀差等大學,有沒有必要?
曾經,人們對讀書人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佩和膜拜,“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知識有文化就是身份的象征。
如今,人們的眼光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只有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等985的學子,才算得天之驕子。
區別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學霸,從大學學費便略知一二。因為越是名牌大學,學費、伙食費等開銷便越低。
像“讀大學花了20多萬,畢業后做前臺,工資才280”,便成了人們貽笑大方的笑話。
那么,這么“垃圾”的大學,有沒有必要花高價錢買個畢業證?
有沒有必要讀大學,讀什么樣的大學,大學里選擇什么樣的職業?
這一串又一串的問題,對經濟不寬裕的普通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患得患失的燒腦問題。
其實選擇標準很簡單,就看看孩子的興趣點在哪里。如果對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中考成績不是非常優秀,即便不擠進高中為高考奮斗,而是讀個中職也照樣有大好前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誰,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并更容易成功。
這位女大學生雖然沒有從事專業內的工作,但她很享受做前臺的簡單與清閑。雖然工資低了點,但她比那些眼高手低,沒找到如意工作就直接在家躺平的大學畢業生強太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高考不是人生的終點,培養孩子終身幸福能力,才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意義。有些人注定是人生舞臺上的主角,有些人心甘情愿坐在路邊鼓掌。
我們不能因為社會貢獻大小,就妄加斷定價值大小。其實,無論是誰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只要能做到自信滿滿地笑對每一天,就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