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指的是地位較高的一方通過言語打壓、精神侮辱等手段來控制住地位較低的一方,讓其服從自己。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近幾年,PUA已成為熱詞,不斷被大家提及,而運用的場合多半是職場或者情感生活中,其實你們可別忽視,學校里面也存在PUA,父母可要警惕起來,當心你家孩子中招。
警惕“校園PUA”
在眾人眼中,學校就是一塊凈土,是如同“象牙塔”一樣的存在。校內的人都是純真美好,無憂無慮,遠離江湖紛爭的地方。殊不知,有句老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而江湖所在之地,必有紛爭。”
即使在學校,也可能出現校園暴力、校園PUA之類的事情,因此,作為家長可要注意盯緊點——
以下幾種“校園PUA”,你知道嗎?
1、老師言語侮辱學生
我們相信大部分教師都是高素質的敬業人才,但不排除有少部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
例如有意無意“內涵”學生,給他們取帶有貶低性質的外號,“弱智”、“蠢豬”之類的。有些甚至直接在課堂、辦公室等公開場合辱罵學生,侮辱其人格,絲毫不顧忌學生的自尊心。
“我從來沒教過你這么蠢的學生!”
“這種題目弱智都會吧!”
“別說我是你老師,丟不起這人,給我滾回家……”
透過這類強勢又帶有打擊詆毀色彩的語言,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讓學生來服從自己的管教。
2、排擠打壓同學
孤立、欺壓、排擠、謠言詆毀,這些是校園PUA常見的幾種表現形式,其危害性往往比直接的欺凌更重。因為它更加隱蔽,被欺負者難以拿出直接的證據,所以常常是“有苦難言”,難以跟家長或者老師來講明。
而這類校園PUA,常發生在同學們之間,有些小孩可能會因為體格瘦弱、內向自卑等,在學校被其他孩子排擠,讓他難以融入到群體中。
另外,還有學生故意欺負弱小的小孩以此來展現自己的強大,常見的除了暴力行為之外,還有語言上的侮辱,罵別人“弱雞”、“慫包”,甚至取一些不雅的外號,還特意在人多的時候叫對方的外號。
通過這些不成熟的舉動,來排擠打壓孩子,讓對方唯命是從,這些無疑都會對別人的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傷害,有些傷痕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愈合。
孩子有以下表現,可能就是被PUA了
1、突然開始厭學
很多小孩可能平時還挺正常,可在某一段時間突然開始厭學,對上學非常排斥不說,聽到“老師”或者“同學”等字眼還會眼神閃躲,心慌不已。
父母就要注意自家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遭遇上PUA了,不過要注意在詢問時態度要溫和一點,不要直接帶有目的性去問,以免小朋友開啟自我防御機制,不愿開口解釋,反倒弄巧成拙。
2、情緒大變,封閉自我
人一般在受到傷害之后,就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進而封閉自我,或者是把自己變成張牙舞爪的模樣來偽裝自己,最容易被攻擊到的對象就是家人。
因此,如果父母發現自家孩子突然情緒大變,經常暴躁不已,動不動就炸毛,抑或是變得自卑封閉,一回家就關上門,不愿跟家里人交流。
這時也需要注意他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或者是在學校遇上困難,跟老師、同學之間鬧矛盾了。
父母應該怎么做?
1、做孩子堅實的后盾
對于孩子而言,遇上麻煩之后,能帶給他們強大安全感的往往是父母,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孩,缺乏主見,父母就是他們的定心丸和主心骨。
如果你們能夠在孩子遇上“威脅”時,第一時間站出來陪在他身邊,給予其支援,這樣才能讓孩子愿意講清原委。切忌無視或者是去批評孩子無用,畢竟已經受過一次傷,何必再去傷害他一次。
2、引導孩子走出陰影
無論是遭遇校園霸凌還是校園PUA,很多孩子因為沒有經過專門的疏通引導,所以傷痕難以痊愈。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引導他們走出來,告訴他們:被欺負不是自己的錯,有些事可能當下很傷心,但事后等你強大起來了,它或許能成為你人生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能夠警醒自己——不要與人為惡。
平時,還可以多帶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讓他們多看看不同的風土人情,不要拘泥于眼前的人和事。
【總結】
之前看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們的心靈都是稚嫩又純潔的,你給他種植什么種子,就會開出什么樣的花來。”
希望孩子所遇都是良善之人,希望他們的世界永葆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