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上面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他提醒我們尤其是青少年要勇敢向前,要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魯迅的文章很經典,很多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中。事實上,魯迅去世前就有不少文章被編入各種教科書中,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入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新中國成立后,魯迅的作品更是成為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必備內容。由于編入教材的篇目較多,魯迅也因此獲得了“教材一哥”的稱號。然而,我們發現魯迅文章自新中國成立后,其占有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換句話來說,魯迅的文章被陸續從教科書中刪除。
2013年9月新學期開始,初一新生發現自己領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的經典文章《風箏》被刪除了。經過媒體的大肆報道,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魯迅的文章無論從文學性,還是思想深度早已被歷史所證明。《風箏》是魯迅在1925年寫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有兄弟之情,也有游戲對兒童的意義,也有魯迅的自省精神。
很多人認為,“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句話道出了無數作為父母的心聲,僅憑這句話就不應該刪除這篇文章。那么,如今經典的文章,為何從初一語文教材中刪除呢?
多位一線初中語文老師表示:“我們要從教材調整的整體效果來看,必須結合實際教學的效果進行。有一點是肯定的,魯迅的有些文章內涵過于深奧,就是我們也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弄清楚,這對初中生來說理解非常艱難。”
在所有爭議中,有一名專家的的觀點受到了網友的抨擊。這名專家認為:“《風箏》這篇文章太深刻了,晦澀難懂,不是一名初中生可以感知的。與其這樣,不如讓孩子們接觸日本宮崎駿的漫畫,以及自然科學等。”
筆者翻閱初一語文教材后發現,這冊語文教材所選擇的文章非常強調家庭親情、學習生活,談自然、人生體驗、科學和幻想等。在這樣的標準下,刪除《風箏》是從整體來考慮。因此,有不少老師就認為,“對于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與這冊語文的主旋律是有偏差的。”
參考資料:《風箏》(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