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夜間23時48分,人民日報前社長和總編輯鄧拓之女、《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會長鄧小嵐,因突發腦血栓醫治無效,在北京天壇醫院逝世,享年79歲。據了解,鄧小嵐是日前在馬蘭村接受采訪時突然摔倒后入院的。
鄧小嵐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縣易家莊村,而阜平縣馬蘭村則是她成長的開始。
2003年,鄧小嵐到馬蘭村回訪時偶然發現,“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會唱。”于是,她萌生了教孩子們唱歌的想法。2006年,鄧小嵐創立馬蘭小樂隊,為村里的孩子義務教授音樂課程,帶著小樂隊走出大山。她把每年一半的時間放在馬蘭村,18年來從未間斷。
今年2月,馬蘭村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舞臺,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圣歌》,鄧小嵐的感人事跡由此再一次廣為流傳。
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
是《人民日報》前身之一
《晉察冀日報》的駐地
鄧小嵐的父親鄧拓
就是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
馬蘭村是父親戰斗過的地方
也是鄧小嵐幼年生活過的地方
她深深熱愛著這片土地
1999年,鄧小嵐退休后
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
而是常常回到馬蘭村
默默為村里做事
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
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
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游等
“我愿意回到這個村子,
不光是因為我父親曾經在這里待過,
更是因為我覺得
這么一個有革命歷史感的村落
不應該被人遺忘。
當年村里的人為了革命付出了生命,
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
去幫助他們發展,
而不是遺忘他們。”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
每次顛簸7個多小時
只為給孩子們上一堂音樂課
2003年清明節
鄧小嵐回馬蘭村為烈士掃墓
活動結束后
本想和孩子們一起唱支歌的她
卻發現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會唱
“我從小就愛唱歌,
也喜歡音樂,
我覺得沒有音樂的人生太蒼白了,
當時我特別心酸。”
第二年
她從親朋同事那里募集樂器
成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樂老師
圖片來源:保定日報
十幾年前的阜平縣還沒通高速
鄧小嵐每次到馬蘭村
都要坐長途客車再換乘大巴車
顛簸7個多小時
就為了給山村的孩子們
上一堂地道的音樂課
至今已有將近18年
她驚喜地發現
這些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的孩子們
其實很有天分
僅僅教了幾遍
就能把一首歌完整地唱下來
她自己帶來樂器
每年一半多的時間留在這里
2006年
鄧小嵐成立了馬蘭小樂隊
這正是馬蘭花合唱團的前身
鄧小嵐從父輩的手中接過火炬
用無私的付出照亮平凡的生活
更以音樂照亮孩子們的未來
此后,她從北京搬來小提琴、
電子琴、手風琴、
豎笛、小號等樂器
每年一半多的時間留在這里
陪伴孩子們成長
圖片來源:保定日報
馬蘭村的成年人多在外打工
一出去就是大半年
孩子們則成了留守兒童
除了山里哪也沒去過
鄧小嵐想辦法給孩子創造機會
帶他們外出表演
2008年
鄧小嵐帶領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
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
“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
演出很成功
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此后
孩子們陸續登上了北京電視臺、
湖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等
2013年
一場特別的
“馬蘭兒童音樂節
——馬蘭森林音樂會”
在馬蘭村的幽靜山谷中精彩上演
發起這場活動的鄧小嵐表示
希望山里的孩子
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用音樂觸動心靈
2013年,馬蘭兒童音樂節上,鄧小嵐和馬蘭村的孩子們一起唱響《友誼地久天長》 。人民網 申亞欣 攝
18年來
鄧小嵐培養出了200多名學生
鄧小嵐介紹馬蘭村小樂隊成員。人民網 張繼航攝
在鄧小嵐家中
擺放著許多張她與孩子們的合影
她所教的第一批學生都已大學畢業
她指著照片中的孩子們
一個個地介紹著:
“這是孫志雪,
考的北方民族大學音樂專業,
在大學繼續學習長笛;
這是白寶鵬,上的師范院校,
現在也在從事幼兒素質教育。”
言語間,滿是幸福與驕傲
18年前
鄧小嵐為孩子們
帶來了最好的精神禮物——音樂
18年來
鄧小嵐在北京和馬蘭之間來回奔波
卻從沒有覺得辛苦
18年后
鄧小嵐培養出了200多名學生
其中10余人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
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只有專業專注
傾心傾情的教育
才能改變一代又一代人
向偉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致敬
責編:房淑婧 蘇浩軍 陳兆月
編輯:吳云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