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教育問題想必是很多家庭關心的話題,但不同年代人們的觀念也會有明顯的差別。就比如曾幾何時,大眾普遍認為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往往更有學習的動力。
相反看到條件好的同學,很多家長的印象里,他們是“紈绔子弟”。不過事實上果真如此嗎?現在更多的家長意識到,培養學生也是要花費成本的。
而那些本身家境優渥的同學,可能不僅會獲得更多資源,而且本身也可能非常努力。一份家庭收入表的出爐,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家長收入表出爐,能讀研的同學多半來自什么家庭?通常是這一檔
家庭的收入表面上看決定的是生活水平,但有句話叫: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問題往往對子女的培養會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力。
如果關注大學動向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那些高考狀元、考上一流名校的學生里,有越來越多本身家庭很不錯的同學,而真正的寒門學生卻在減少。
再看看讀研的學生,可能更具有普遍意義,即使是“雙非”大學里,也有一些規律。我們先看一下,這張在網上比較流行的“家長收入等級表”。
普通家庭可能介于三檔或四檔,在一些偏遠的山區,可能處在第一檔、第二檔。對于多數家長而言,可能目標是將學生供到大學,至于讀研往往是少數人考慮的問題。
而能讀研的同學,多半來自什么家庭呢?根據網上的調查,原來他們通常不是出自寒門,而是在第五檔,也就是家長年入15萬以上。
看后讓人深思,讀研成本未必很高,為何研究生多半不是寒門
讀研的學生中,確實也不乏一些家庭條件差,但自己非常優秀、能獲得較多補助和獎學金的同學。不過從更多的概率上看,研究生卻多半不是寒門。
其實如果在公辦大學讀研的話,即使不考慮這些獎學金,教育成本也沒有很高。比如普通專業的學碩研究生,每年學費八九千元,一般家長還是能承受的。
可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調研結果呢?背后還是有一定現實原因的。讀研雖然學費不算高,但這個過程還需考慮住宿、生活等方面,累計到一起可能就大大增加了。
條件不好的家庭,在培養觀念上也會受到影響,比如有些家長會認為自己能將學生供讀完本科,就已經很偉大了。他們會希望大學生畢業后馬上工作,而不是繼續求學。
筆者就有一位校友,明明成績非常不錯,所學的專業也比較適合考研。但無奈的是,出身農村的她,實在難以讓家長接受自己讀研。
而且,現在考研人的數量正在明顯增加,普通家庭的家長,在看到一些研究生畢業后,同樣難以找到很理想的工作。
如果花了成本讀研,但未必能換來期待的結果,對于條件一般的家長,或許就更難鼓起勇氣,讓學生去嘗試考研。
寒門學生考研,或許會面臨更多心理負擔,考生要學會將其化為動力
其實這類現象反映出很現實的問題,對于寒門學子,或許同樣是考研,他們面臨的心理負擔會比條件好的學生更多一些。
有時甚至不用家長多說,他們自己也會因為無法早點工作賺錢,而感到慚愧。筆者認為,如果考生已經決定考研,就需要全神貫注,不要再為這些而顧慮。
這時候應該將目光放的更遠,有些同學確實在本科學歷的前提下,難以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而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以后,求職的起點以及工資待遇會有明顯提升。
這樣的話,即使前期投入一些時間精力,也是很值得的。最重要的是,考生要學會將這種壓力變成學習的動力,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
同時考上研究生以后,同學們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申請更多的補助。如果在某些科研項目里能做出較多的貢獻,也會有一定的獎勵,考生不要覺得負擔太重。
如果學習成績比較不錯,可以考慮報名中科院研究所等,對研究生補助較多的地方。每月三四千起的補貼,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解決生活費等問題了。
今日話題:你身邊讀研的同學都出自什么家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