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研究生導師需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成為研究生專業學習的引路人。
但除此之外,導師還應加強研究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因為,科學精神作為高層次人才素質的重要方面,在研究生培養、乃至畢業后的成長進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種種原因,加之科學精神的抽象和隱性特征,使得科學精神的培養在研究生教育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其負面影響日漸顯現,當前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現象日漸增多就是例證。
這些現象的存在,一方面在惡化著學術風氣,另一方面也對正在成長中的研究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對研究生的學術生涯和長期成長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因此,加強研究生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已變得刻不容緩。
01什么是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概括起來講,就是人們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及科學認識成果中提煉出來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是人類在漫長而艱苦的科學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并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主要包括意志、信念、氣質、品質、責任感、使命感等。
雖然對“科學精神”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每個人對其主要內涵的理解大致相同,即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實驗驗證的求實精神、批判創新的進取精神、相互合作的協作精神、自由競爭的寬容精神、敬業犧牲的獻身精神。
科學精神來自科學實踐活動,反過來又成為促進科學活動的精神動力。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精神其實是廣義的“科學”的組成部分和應有之義。
完整的“科學”,應該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等幾個方面。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科學教育更多地把重點放在科學知識教育方面,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被忽視,造成了我們的科學教育的片面性,其后果和危害已經在現實中暴露出來。
近些年,“偽科學盛行”、“拜佛”“看風水”大行其道,特別是一些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很大程度上與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缺失有關。
伴隨著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學術領域的“假、冒、偽、劣”現象愈演愈烈,也充分說明僅有科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相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只能造成科學的畸形發展,科學精神的培養亟待加強。
02科研精神在研究生培養中有何作用?
科學精神的培養對于處在學習階段的研究生的意義和作用,概括起來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科學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培養研究生追求真理、刻苦攻關精神。
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的工作,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科技工作者必須有對真理的熱愛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和態度,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失敗、挫折,才有可能登上科學的高峰。
當前,社會大環境的浮躁和功利化對學術研究產生了比較大的沖擊和影響,在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中也有所體現和反映,比如,有的學員急于出成果、發文章,其動機固然很好,但如果因此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對真正的“學問”喪失興趣。
站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而想摘到大的果子,恐怕只能成為美好的愿望,而且長此以往必將對以后的學習和研究工作產生不良影響。
科學規律隱藏在紛繁復雜的各種現象之下,需要靠研究工作者的刻苦鉆研來加以揭示,沒有對真知的孜孜以求,很難達到揭示規律和真相的目的。
二是科學精神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
科學活動是從已知出發去探索未知從而發現、認識世界的,它在本質上是創造性的。創新能力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創新精神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創新精神不可能產生創新能力。一個對導師或權威的學術觀點一味認同的研究生,一個缺少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懷疑和批判精神的研究生,是很難產生創新性觀點的。
伽利略曾經講過:“老實說,我贊成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并精心研究;我只責備那些使自己完全成為亞氏奴隸的人,變成不管他講什么都盲目地贊成,并把他的話一律當成不能違抗的神旨一樣,而不深究其任何依據。”
在言必稱希臘的中世紀,能夠把古希臘學向集大成者——亞里斯多德從萬眾敬仰的神壇上“請”下來,在伽利略身上體現出來的正是這種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
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夠使科學工作者將“權威”置于科學理性的審查之下,破除對權威的迷信和盲從,并敢于冒犯“權威”、超越“權威,最終才能產生創新性成果。
通過研究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能夠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養成一種“不通則變”的創新思維習慣,在精神和思維上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迎接未來科研領域的挑戰。
三是科學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培養研究生團結協作精神和犧牲奉獻精神。
隨著科學研究社會化進程的發展,個體研究的時代一去不返,科學研究對團結協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大科學”、“高技術”時代更是如此。
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具備良好的協作溝通能力,才可能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同時,科學研究領域不是名利場,在這里不能熱衷于金錢和利益的追逐,需要耐得住寂寞,甘于犧牲和奉獻,需要為了事業默默奉獻的人。科學精神的培養無疑可以促進研究生團結協作和犧牲奉獻精神的養成。
03導師應何如何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
當前,由于科學精神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消極影響在研究生的學習和工作中已有所反映,比如:
個別研究生不是本著科學研究的精神做論文研究,而是抱著混學位的目的做學位論文,學術研究上的急功近利,追求論文的數量忽視質量,而非真正解決要現實問題;
刻苦攻關、艱苦創業精神淡化,對科學研究的艱辛缺乏面對的勇氣和思想準備;
誠信意識差,科研道德素質低,甚至抄襲剽竊他人成果;
團隊精神弱化,生活、學習紀律換散;犧牲奉獻精神缺失,過分看重個人名利得失,等等。
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導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當中通過有意識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加以提醒和糾正。當前,最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較強引導:
第一,要有意識地培養研究生研究問題的興趣。
對未知的探索和好奇是人類的天性,解決問題、揭示事物真相和規律是科學的真諦,也是人性中重要的快樂來源。
在研究生學習的初期,由于缺乏這種切身體驗,研究問題的動力主要來自外在的學業壓力,這就需要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逐漸地創造機會,使學生感受解決問題帶來的樂趣。
比如:提出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讓他思考、解決,與學生共同探討某些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等。
學生通過研究實踐,逐漸體會到解決問題帶來的樂趣,研究問題的興趣自然會慢慢提高,也就有了學習和研究的自主性。
第二,要有意識地培養研究生研究問題的鉆研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現在的研究生是多為獨生子女的“90后”“00后”,不可避免地帶有獨生子女的一些弱點,比如怕吃苦、意志力差等,這對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來講是有消極影響的。
科研學術就是解難題的工作,需要頑強的意志力、不服輸的“韌勁”,不能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繞著問題走,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習和研究工作的質量。
這就需要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比如:在論文的選題上保證一定的難度等,使其經過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第三,要有意識地培養研究生嚴謹求實的精神。
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馬虎,需要科學工作者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一個實驗數據、一個小數點,都必須做到不差絲毫。
因此,在科學領域是排斥“似乎”、“大概”、“差不多”這類用語的。當前,社會風氣的浮躁、功利對科學研究領域造成很大的沖擊,嚴謹、求實似乎在當下有點不合時宜,但科學研究絕不能“趕潮”,沒有一絲不茍的態度和精神,往小的說會影響個人的學術研究及成果的取得,往大的說可能會造成國家事業的損失。
因此,“一是一”、“二是二”的古訓是對嚴謹、求實精神的最簡單、直白的注腳。科學精神的養成需要從點滴做起,沒有捷徑可走。
這需要導師在日常的指導工作中,自覺增強培養意識,既有自身的潛移默化影響,又有有意識的科研實踐鍛煉,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不斷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