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感覺又是一個標題黨,說破天也不可能初中文憑的人去清華大學當教授,這是一個真事情,主人公就是我們的偉大數學家華羅庚,華羅庚出生于一個很窮的家庭,因疾病的原因導致腿部殘疾,他初中畢業后入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但他用了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和大學的全部數學課程,最終成了我們國內偉大的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打破常規,讓只有初中畢業文憑的華羅庚進入了清華大學工作并最終成為正式的教授,華羅庚是怎么學習的呢?
中國數學家華羅庚
粗讀百書不如精讀一書
對于華羅庚學習方法,他強調學精學透才是學習的精髓,他表示讀書太多但不求甚解作用并不大,反而不如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的精通爛熟。很多同學也是這樣,各種各樣的輔導書買了一大堆,但最基礎的課本你真的讀透精通了嗎?華羅庚讀書的時候,讀書不在于多,而是喜歡細嚼慢咽,如果基礎不牢,什么都半懂不懂,相當于吃了夾生飯,最終知識無法運用自如。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勤奮是學習之母
華羅庚學習更重視勤奮,在他看來,自己在數學上取得的那些成就并不是因為自己聰明的大腦,而是自己勤奮的付出,他的人生格言是:“別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十遍,別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沒有勤奮,還想取得好成績,這基本上就是幻想,不可能實現。
學習要用腦
華羅庚是自學成才的,他說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的時候,不能只看到書面上,還要看到書背后的東西。書面上的指的是結論、原理,書背后的是要設想科學家是怎樣推論出來的。學習一定要用腦,千萬不能死記硬背,必須多反思、多總結,才能真正把書本上的知識消化吸收掉。
粗讀百書不如精讀一書
把零碎的知識點串在一起
書本上的知識點很多都是零碎的,但我們學習的時候,必須把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考試的時候也是這樣,單獨考查某一具體知識點的題目很少,基本上都是考查多知識點的靈活使用。華羅庚的學習方法是: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么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穿全書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