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時候我轉學到新的學校,同班有一哥們比我大兩歲,在我看來就是見多識廣了,特別會玩。彼時懵里懵懂的我仿佛發現了新大陸,整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打轉轉。
這好日子沒過幾天,有一天放學回家剛吃完晚飯放下碗筷,就被俺娘叫到里間罵了個狗血噴頭:“你什么家庭????你跟人家玩?人家他爹是國家干部,學好學歹人家有班接,照樣是吃國家糧!到時候也會分你一份?”
行!從此割袍斷義,再無來往。
等上了高中,我們班也有個愛玩的學霸,整天嘻嘻哈哈也沒怎么見他用功讀書做功課,跟他在一起確實能給緊張枯燥的高中生活添加不少色彩。但是玩歸玩,人家可沒耽誤了成績,每次考試總是跑在全班甚至年級的前面。這每每讓我自慚形穢,人家天分咋就這么好呢?
直到高中畢業好多年之后,說起這件事來,有跟他同宿的同學說:“你沒看見人家學習,人家打著手電在被窩里用功的時候你當然看不到了!”
其實成功無非這兩條途徑:或者天分好、有底子支撐,大體說就是起跑線上占優勢吧;或者你后天加倍刻苦,努力向前不被別人甩下。大多數人沒有天分的優勢,所以后天努力到“內卷”也就理所當然了,你報一個班我就報倆,你能學到半夜我就能干到黎明。
很多年前有朋友說起中美關系來:“感謝美國吧,連你的雙休日都是人家給爭取的!”據說這是當時“入世”談判的必要條款之一。
當時的震驚程度只想連呼“WC”!人家美國咋就這么仁義?這得多大的臉面啊,跟人家不沾親不帶故,人家幫咱爭取這么大的福利!
不過后來聽說旅居歐洲的部分華僑經營的商店,因為周末依然開門營業備受指責的時候,我不禁疑惑起來:自愿的勞動為什么也要被指責?真的只是因為信仰的問題嗎?還是說也有埋怨“這兩天的生意被你獨吞”的成分?畢竟如果你們都信仰這個、周末都不來買東西我們開著店門也毫無意義不是嗎?
那么回到雙休問題上來是不是也一樣?“爭取雙休”真的是在為我等草民謀福利嗎?還是說也是防備被“辛勤勞動”所超越的手段?如果不限制工作時間,顯然也難免陷入學生一樣的“內卷”。
人的經濟生活大約跟學習也差不多:或者你祖蔭庇祐你是富幾代、出生就嘴含金湯匙;或者你就要擼起袖子加油干,奮起直追。人家家財萬貫、你一貧如洗,卻也選擇跟人家一樣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拿幾個死錢,最終你們的差距就永遠不會縮小。
再說“休息”這種事兒還用得著別人給“爭取”?有錢了誰不會休息玩樂悠哉游哉?現在不是有大把炒老板魷魚、說走就走的牛人嗎?這也是美國給爭取的?
當然不是!說走就走的“自由”來自于自身的條件許可,因為你已經有了即便“休息”也可以衣食無憂的底氣。
當年剛開始實施“雙休日”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并沒有因勢順流,而是選擇加班甚至到外面“打短工”來增加收入?!靶菹⑴c否”不是別人能幫你決定的,沒有收入的“休息”不是福利,一定程度上那叫“失業”!
疫情期間因為“封城”的緣故,深圳一家小食雜店的老板急得哭了:“沒法營業賺錢,房租怎么交?孩子學費從哪里拿?”如果“休息”那么好,處于“休息”狀態的老板該笑出聲來不是嗎?
俺們老家現在再也不會像之前的生產隊一樣每天有人敲鐘吹號催促你出工,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躺在家里都沒人管,自由吧?想咋休息就咋休息,可你見有人閑著了嗎?確實沒“人”逼你,可地里的莊稼會逼你、你的錢包會逼你。
所以如果說“雙休”是人家幫我“爭取”的,除非說是他同時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比如說雙休日他給我發工資讓我歇著。否則,現在我們擁有的“雙休”資格,不是拜誰所賜,而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改革開放”國際間的合作當然功不可沒,但是自己不努力,不會有人無緣無故地為你慷慨解囊。
而只要經濟形勢向好,不用說“雙休”,“三休四休”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