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縣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沿海,建縣于唐垂拱二年(686),
歷史悠久、物產富饒。
明萬歷年間,泉州進士何喬遠撰寫的《閩書》中記載:“漳浦舊有金名焉,諺謂之金漳浦,銀同安。”
因此,漳浦便有了
“金漳浦”之美譽。
本組圖片攝于1902年,為當時在漳浦的傳教士所拍攝。
養正女子學校的學生
養正女子學校創建于1892年2月6日,是一所寄宿學校和日間學校二合一的教會學校。創辦者為
英國長老會的婦女傳道協會的
單身女傳教士
安玉瑜
,當地人尊稱她為安姑娘
。本圖所呈現的是漳浦
養正女子學校的學生正利用課余時間做女紅。
洗衣服的女孩
養正女子學校的校工多為
基督教徒的遺孀,但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自己親自動手,讓她們從小就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圖中的
女生們正在井邊洗衣服,井臺邊擺放著木桶和木盆。兩名小女孩因為年齡小,正合力搓洗著衣物。為了拍攝效果,攝影師安排一個小女孩往上提水,另一名小女孩坐在井沿上,雖然不合常理,但畫面效果極佳。
晚餐時間
養正女子學校的小學生們正圍坐在一只方桌前吃飯,八人一桌。從她們坐的位置來看,之前攝影師同樣做了安排。
幼兒班的孩子
早在1892年,安姑娘和同伴就在新路尾創辦一所“啟蒙堂”,招收4-6歲的女童入學,開漳浦幼兒教育之先河。圖中為1902年的幼兒班正在上課,一名中國女子正在教孩子們
學習閩南白話字拼音
。
兩名官太太
這兩名女子是東山的官員的太太,她們不幸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為了戒除煙癮,她們被送到漳浦的源梁醫院就醫。
四名仆人
圖中的四名男子年齡仿佛,神情各異,他們都是源梁醫院一名洋醫生的仆人,負責照顧這名醫生的生活起居。
高牧師一家
一位高姓牧師的全家福。三個大人和五個孩子。此時正是風雨飄搖的清代晚期,很多地方生活貧困、民不聊生,但從照片中人物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當時漳浦人的生活相對比較富足。
一對老夫婦
漳浦的一個平民家庭,夫妻兩個都是基督徒。老爺子手里拿著長煙袋,可能有點緊張,鞋子都沒穿好;老太太裹著小腳,膝蓋上攤開一本書。
老牧師
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坐像。他在當地德高望重,也是當時漳浦地區最為年長的牧師。
從事信托業的男子
信托最早起源于英國,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最初,這個機構主要負責打理教徒們捐給教會的財產,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增設了受托幫助個人理財以及發行債券等業務。
漳浦知縣
知縣取““知縣事”的意思,由朝廷直接委派,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話雖如此,其實的當時一個縣的最高行政長官了。
蘇姓老人和她的家人
老太太坐在最中間的,表情嚴肅,孩子們圍繞在她周圍站立,只有孫女被允許坐在小竹凳上依偎著她,可能是她最疼愛的。
在漳浦的洋人
一群洋人的合影。拍攝地和前圖一樣,都是在教堂外的草坪上。前排邊上可見一名中國姑娘,她的英文名字叫艾瑪,是洋人孩子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