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事業編一直以來都是“鐵飯碗”的代名詞,其中公務員由于待遇出眾、發展前景廣闊,更是深受學生與家長的喜愛,報考人數逐年提升。
畢竟在“畢業就失業”照進現實的情況下,對應屆生友好的公務員顯得十分難能可貴。有數據顯示,在2022年國考招聘中,有67%的崗位是專門為應屆畢業生而開放,較19年的39.17%有了大幅度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公務員不僅不需要面臨“早上打卡晚上辦離職”的尷尬局面,工作內容、社保繳納額度同樣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輕易發生變動。
這種崗位自帶的“安全感”,對于已經見識到職場殘酷的畢業生來說,實在是無法不向往。
“考研熱”意味著勢必會有同學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95后求職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得考研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但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公務員報考人數增多,必定會帶來更加突出的競爭壓力。
眾所周知,公務員考試屬于人才選拔考試,遵循的錄取原則就是“優中選優”,在筆試和面試兩輪篩選環節中,只有“更高分”沒有“最高分”,一切全憑考生的硬實力說話。
然而不管是國考還是省考,每年的招聘人數其實都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在招錄人數恒定的情況下,剩下的同學只能成為“陪跑者”,給其他更具實力的選手當“墊腳石”。
以國考為例,2022年國考共計招聘3.12萬人,其中與審計、稅務相關崗位占了將近一半,而報考人數卻達到了驚人的212.3萬人,整體招錄競爭比為68:1,如果考生沒有兩把刷子,就是在給別人做嫁衣。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務員考核門檻有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除了要高分通過筆試和復試外,還得通過政審才能獲得上崗資格。
公務員政審門檻再升級,有三類考生就算成績再高也無法上岸
公務員作為公職人員,團隊的招聘要求、招聘計劃都是根據社會發展來制定的。而為了保證團隊內的純潔性以及陽光性,所以政審方面會格外嚴格,其中有三類考生就將無緣鐵飯碗,哪怕是有名校加持也不行,考生還是要提前了解一下。
【第一類】:本身就是公務員團隊中的一員
公務員本身被劃分為了多個崗位,比如公檢法、海關、稅務等等,其中有個別已經上岸的“選手”在入職后,認為工作環境、工作內容與自己想象中的模樣有所偏差,就希望能夠再次通過公務員考試實現“跳槽”。
然而這種行為是被禁止的,哪怕考生順利通過網申并且高分通過初試也會被視為不合格,因為作為“內部人員”與普通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上競爭,其實是不公平的。
【第二類】:個人信譽存疑或者征信存在問題的考生
隨著征信系統的完善,不少地區都將其視為了判定考生政審合格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河南、北京、浙江、上海就率先將征信審查機制引入了省考之中。
比如父母或個人被判定為老賴,身份轉變為“被執行人”的學生、個人信譽存疑的考生,都將與公務員這一“鐵飯碗”失之交臂。
值得一提的是,征信審查在未來或許會成為大趨勢,有報考公務員、事業編、參軍的同學一定要約束自我才行。
【第三類】:在網絡上發表不正確觀點的考生
互聯網的發展給了同學們在網絡上展示自我、分享生活、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然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學生也要為自己的言語承擔起責任才行。
因此在政審期間,如果發現考生在社交平臺上發表過不正確的言論、錯誤且具有引導性的觀點,那么也不能夠順利通過政審。
公務員團隊本身就是篩選人才,著重關注考生的人品也很正常
基層公務員時常會與老百姓打交道,他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整個團隊的形象,因此在進行人才選拔的過程中,格外關注考生的人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專業度可以后天進行培養,而考生的個人素質卻是家庭教育、校園教育長期積累下來的產物,并不能夠短時間內輕易改變,如果學生自身存在問題,那么反倒不利于公務員團隊的建設了。
相反,能夠在這樣嚴格的條件下順利通過的學生,才能夠在職場中逐漸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
互動話題:你覺得這樣的政審條件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