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四川大學舉行第二輪“雙一流”建設推進大會,會上兩個新學院正式揭牌,分別為: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兩個新學院同時揭牌,川大放的是啥“大招”?
為何要成立這兩個新學院?
說到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不得不提 “創新2035”五大先導計劃,這是2021年四川大學為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促進學科集群創新發展提出的。其中,“天地一體與生態演化計劃”面向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需求,重點建設碳中和方向。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可謂來頭不小,名譽院長郝吉明、學術委員會主任謝和平、院長石碧三人都是院士。
四川大學也是我國率先開展碳中和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早在2011年,川大就成立了新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院,先后創建了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能源工程安全與災害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后續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臺,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牽頭承擔相關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0余項,為相關行業了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川大還設立全國首個碳中和技術的二級博士學科點,牽頭建設天府永興(碳中和)實驗室,牽頭編制的《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21年 ,“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在四川大學正式揭牌,這是全國首家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牽頭建成世界首個極端環境下“碳中和研究設施”,這些都讓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底氣”十足。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則是川大在“新工科”上的探索,知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四位院士擔任建設咨詢專家。智能技術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川大提出以“信息+”“醫學+”雙引擎驅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并將“信息+”納入“創新2035”五大先導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建設,于2021年通過自審權限申請增設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博士點,在兩輪“雙一流”建設中,川大重點建設了“數學與信息科學技術”“以精準醫療為導向的臨床醫學”等一流建設學科(群)和“人工智能”等超前部署學科。
兩個新學院具體要干啥?
瞄準未來,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身上的“擔子”可不輕。總體來說就是要聚焦碳中和未來技術領域,突破碳中和關鍵技術,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水平的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為我國碳中和事業發展培養創新拔尖人才。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學院將以院士等杰出科學家為引領,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課程體系;依托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新能源與低碳研究院兩大科研平臺,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大力促進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水利工程、電氣工程、生態學、化學工程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則將重點聚焦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在川大人工智能領域相關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礎上,以計算機學院為支撐,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主攻方向,充分匯聚和發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數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學科交叉特色和優勢,著力培養交叉復合人才、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產出重大研究成果,快速推動學校在智能領域的理論研究、技術、應用突破發展。
今天正式揭牌成立的兩個新學院是川大緊密結合國際學術發展前沿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大力發展新工科的破題之舉。川大將以此為契機,繼續大力發展碳中和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等領域,以新工科帶動工科整體躍升,全面推動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