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這句話出自1998年版的新華字典。
上個世紀末期,無論是畢業于清北,還是畢業于職?;蛘呤浅踔挟厴I后直接就業的青年,是沒有人會對這些青年進行學歷高低、工作的高低、能力高低的劃分,每一個青年都有自己的成功、成長之路。但幾十年后的今天,再看這段話會感到諷刺的意味濃烈。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考上清北的可以稱得上有光明的前途,就讀職專等是前途堪憂。
而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政府熱、企業冷、社會冷”的現狀。2021年人社部一項統計顯示,我國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但是本碩畢業生與社會就業崗位不匹配,“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高不成、低不就”成了普遍現象。
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道路上,我國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我國也不斷學習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關經驗。其中,德國的雙元制教育一直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對標對象。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是什么?雙元制是如何有效調動三方尤其是企業和社會積極性的?這值得深入研究、總結與學習。
德國技工的養成,主要依賴于職業技術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的“雙軌制”職業教育。這給德國的制造業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培養了大量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
顧名思義,德國“雙軌制”包括了企業實習和在學校學習兩部分的學習方式,即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學生是雙重身份,既是工廠的學徒,也是公立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生實時參與在企業運營的第一線,倒逼從事理論教學的老師也必須做到與時俱進,教授最前沿最符合當下需求的相關知識。從而確保了雙軌制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雙軌制職業培訓。”而企業不得接受未經培訓的員工,未經培訓的員工不能上崗。所謂雙軌制職業培訓,其核心內容,是國家和企業共同負擔的職業培訓。這解決了學生職業教育的前后顧之憂。
并且,德國雙元制教育也在向高校中延伸。將職業教育與高校學習的內容相結合,使其對于高中畢業生來說更具吸引力。這一點極大程度上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現況,值得借鑒。學生都想讀大學是造成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我國迫切需要扭轉這種現狀,而提高職教高考比例正是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一項舉措。
當然,德國職業教育的高度發展與社會認知、高福利高收入的社會情況相關,而在我國現有社會價值觀下,技能型人才要擺脫“低分”“低能”“體力勞動”等刻板印象,更是一個長期的觀念更新的過程。因此,有條件的家長在觀望中國教育改革的同時,應有長遠理智的眼光,積極關注更成熟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體制,為下一代謀求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