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左
01
之前一位讀者和我聊天,說她自從去年研究生畢業后,到現在還沒找到工作。她本科學的會計,后來因為喜歡哲學,跨考到了哲學專業,去年考公考編陸續失敗,在就業市場也沒找到合適工作,最近在家為工作發愁中。
她感慨了一句:我讀研三年,全是白費啊!
說實話,聊完我也覺得很難過,一方面是因為她的感慨,另一方面我想起了許多人讀研后的境遇,家里人覺得你考上研就代表著飛黃騰達,而在學校的你知道,自己真的還是個小辣雞。
這種感覺有時候真無法用語言形容,就像我以前看不懂《圍城》,讀研之后突然就懂了。方鴻漸剛回國時簡直就像個大英雄,所到之處甚至有媒體追隨,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學歷是買來的,而且賣家還是個不靠譜的二道販子。
想來,許多正讀研的人,也是這個感覺吧。
外面的人覺得你厲害得不得了,你虎軀一顫,嘿嘿一笑,尷尬但好像又不失禮貌。
所以我自己在讀書的那些年,一直會琢磨幾個問題:學校到底教給了我什么?我能在學校里學到多少東西,以及我學到的東西在將來和社會對接時,能發揮什么作用?
回頭看,這些問題真的很有用。雖然當時的思考也很碎片化,
但那種追求“有價值”的動力,多多少少還是幫助到了我。
說實話,我考研的時候,心底最樸素的想法,也是覺得只要能考上,這輩子就會穩。甚至在我考試成功后,我走在路上都覺得腳底生風,感覺別人還會多看我兩眼。
事實上,這全是我個人想象的力量,飄飄然之感,稍縱即逝。
當年我入學的第一天,我就能明顯感覺到,期待和現實之間有距離,同時第一時間發現,我之前的幻想,基本都是一廂情愿。開課后,許多課我都不喜歡,老師嘮嗑的模式讓我昏昏欲睡,對著PPT念的模式更是讓我抓狂。
于是我順從自己基因里的“想主動掌控局面”的天分,逃了很多課,然后去做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選擇可能有對錯,我也分不清楚,但讓我在極度不適的情況下消磨時光,那種事情我現在也做不出來。
也就是這些事,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
1、做人一定不要有太多幻想,期待太多,反噬自己;2、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后來的事情很多讀者也知道,我選擇了一門我感興趣且能抓得住的技能——寫作,然后一口氣寫到了現在。當然,也不是說寫作有多牛,關鍵我是個學文學的,你讓我轉行學其他技術,我一時半會也無法上手。
“好歹學門有用的技術,將來肯定能用得上。”這個樸素的信念,給了我前進的方向。
研二研三,我出了兩本書,一邊寫東西一邊運營自媒體,也算提前步入社會吧。總體來講,在校時的狀態屬于被動式,大多數時間是被推著走;你自己搞事情,全靠個人內驅力和主動性。
兩種不同的模式,我更喜歡后者。
02
今年考研分數已經出來了,高分很多,據說有些人考了390多分也沒上線。我當時看完這樣的新聞,和我媳婦感慨一句,幸虧咱上學早,放現在,可能考不上。
不僅學歷,分數都開始通貨膨脹了。許多人哼哧哼哧在教室里備考,結果考了兩年,結果依舊是敗北。
一邊是希望通過考研可以改變命運,一邊是考研人數增多、難度增大,以及讀研的含金量越來越低。
我問過很多人考研的目的,總結起來無非就兩點:
擔心就業,想找個暫時的避風港;或者感覺自己實力不夠,提升一下個人能力天花板。
避風港這詞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一直都不喜歡,一聽到就能想起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好家伙,避戰保船,戰的不怎么樣,船也沒保住。至于個人能力提升這一塊,學校只是個平臺,你的能力至于可以提升多少,不好說。
讀研時我也能看到,身邊很多人三年下來沒讀幾本書,也沒學到什么真本事,在床上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學習的時間,畢業時差不多找個工作,大齡就業。
所以再有許多二十七八歲的人咨詢我考研,并且希望隨便考個二本或者普通一本去改變命運時,我都會給他們說清楚情況,并且建議務實一些。
真的,不要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
說到碩士畢業后的就業情況,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生就業前景不同,技術類與非技術類學生面對的情況也不同。至于怎么個不同法,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再多說。
我學的文學,又是在師范院校,當年的大部分同學,最后基本都當了老師。其中還有一個本來特別想進互聯網大廠的女同學,她讀研三年分別在騰訊、網易等幾家公司實習過,畢業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當老師。
其實我當時也有點納悶,問她時,她說:感覺身邊人就像莊稼一樣,一段時間不見就換一茬,有時候說不準哪個部門突然就沒了,再加上經常加班熬夜,那種壓力和不穩定,我確實接受不了。
她最后改變了選擇,不過前幾年互聯網公司是真火,社會上到處都是個人致富的神話,聽的人心潮澎湃。畢業時一說工作是大廠,周圍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假如你進了體制內,反而還不好意思和人說。
最近兩年情況變了,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概括:
退燒、祛魅、向往穩定
。現象的背后,其實是流量到頂,紅利消退,新技術未到,就像我們狂奔到懸崖邊時,前面的人停住了,后面的人還在往前撲。
考公考編考研的人持續飆升,大河前方遇到堤壩,河水四散,試圖尋找新的方向。
可新路未開,也只能一股腦朝老路卷去。
03
人世間最值錢的,其實是信息。
回頭看過去的路,我們總會發出一聲感慨:
假如我當時那樣選,現在肯定會過得更好
。可最關鍵的是,當初的我們,并不能看清事情的全貌,手里可用的有用信息極少。
就拿讀研來講,有幾個重要的信息,我來分享一下:
1、本科學歷很關鍵;
2、學校教育和社會需求之間有斷裂;
3、在很普通的學校讀研,含金量會再低一些;
4、把學校當平臺,發揮個人主動性;
5、早點實習。
說這幾個點,其實就是因為對于普通學子來講,學歷的重要性,比起前些年,正在減弱。
換個說法就明白了。工作的本質是什么?
說簡單點,就是拿我們的資源去換錢,我們的資源包括時間、體力、技能、腦力等等。
這其中,學歷起到的作用,相當于一個buff加成。在社會整體狂飆突進的時候,你加成多,你得到就多。
反之,飆得沒那么快的時候,后浪翻滾,加成的意義,會相對減弱(注意,是相對)。
往回看,就能看明白。零幾年的時候,本科生就可以留校當輔導員,現在得碩士起步,稍微好一些的學校,你得是好學校里拔尖的學生。再往前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之前社會上總在說什么“讀書無用論”,舉的例子就是很多長輩沒讀過書,但是做生意也賺了大錢,過得很好。但是別忘了,小錢靠努力,大錢靠運氣,時代變了,競爭的方式和激烈程度,也會變。
就像我的房子,買的時候一萬六一平,假如我可以早四年,一平只需要六千塊錢。僅僅四年啊,每平米我就多掏了一萬,再加上利息,得翻番。
我姑姑上世紀90年代剛去我們市里,推個小車賣煙,生意好得不要不要的,現在去,小車給你沒收。我家剛開始在村里開小賣部時,競爭小,經營得還可以。后來小小山村里一股腦出現了十幾家小賣部,我們即便比以前更賣力,但生意還是慘淡了許多。
這之前,我總把結果不好,都歸結為不努力。
但事實上,單點努力,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你還得看形勢,得判斷趨勢,得多試錯,擁抱變化。回到為了學歷而努力的學生身上,其實也是這樣,早點實習,多與社會接觸接觸,提前找到方向,考研努力考個好學校……
說的這些,都挺好,但當時就是聽不進去啊。
都是這樣過來的,誰也別說誰。
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我高中能再努力一些,高考考個985;如果我大學時能多一些社會實踐,早點懂一些社會知識……可當時我就是不知道,哪怕是聽人說,但也不會去做。
跌跌撞撞,就是生活的原貌;也許不完美,才是成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