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現,
孩子們現在越來越有經濟頭腦了——
前有教題“致富”的六年級小學生,
現在又有熱愛“創業”的初中生。
“陳老師,班里那幾個男生在玩小烏龜,
你快去看看!”
陳煜是諸暨市城東初級中學的初一班主任,
前幾天下課,
有學生突然跑來告訴她這個消息。
教室里哪來的小烏龜?
陳老師納悶了一會,
以為是學生在紙上畫烏龜玩,
趕到教室一看——
竟然是活的烏龜,還是五只!
五只小烏龜在透明塑料箱里慢悠悠爬,不光陳老師目瞪口呆,幾個被抓包的學生也面面相覷。
經過一番盤問,陳老師了解到,把小烏龜帶進學校的是班里的樂樂同學。理由讓人又氣又笑——繼上學期泡菜、零食生意關門后,樂樂同學靈機一動,“再創業”賣起了小烏龜。
初一男生樂樂,同學人送外號“商業奇才”。陳老師評價他頭腦靈活,點子多,加上性格開朗人緣好,在同學中很受歡迎。樂樂家里是開店做生意的,不知是不是耳濡目染,樂樂思考問題很有“商業頭腦”。
上學期是新初一,同學間都還沒互相認全,樂樂已經在班里打成一片,甚至發現了“商機”。因為家里開店,樂樂會帶些水果干、泡菜分給同學,每次有不少孩子圍著他要。由于小零食太受歡迎“供不應求”,樂樂便開始收費。不僅如此,樂樂還發現,不少同學由爸媽接送,放學想去小賣部買零食但總是沒機會。
于是,樂樂開辟了兩種進貨渠道:一種是去小店買小零食和玩具,每樣加一兩元賣給同學;另一種是從家里拿水果干和泡菜,媽媽以為他分給班里同學吃,便由著他拿。
一單兩單下來,銷路很快打開。等陳老師發現時,他的泡菜小零食生意已經覆蓋整個班級。短短幾周,樂樂已經賺了幾百元。
校園同學間涉及到金錢話題,總歸比較敏感,更何況是做生意向同學收錢。陳老師當即化身“城管”,把樂樂這個“流動攤販”抓了個現行。跟樂樂媽溝通后,媽媽也立刻掐斷“進貨渠道”,沒收“非法所得”。
當然也少不了一番教育:“有‘財商’固然是好事,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你不能把朝夕相伴的同學當成生意客戶來看,在校園里做私人買賣。更何況,中學生以學業為重,在學校里做生意,會影響到自己和同學的日常學習生活。”
陳老師的話,樂樂聽進去了,對于小生意被叫停、媽媽把錢全部沒收,他都沒有異議。一番思考后,媽媽還是決定尊重樂樂的勞動,賺來的錢由他自己支配,但本金全部歸還。
原以為班里的小風波告一段落,陳老師沒想到,新學期還有續集——
樂樂有個好朋友小亮,喜歡小動物,家里養了好幾只倉鼠。小亮告訴樂樂,自己想養小烏龜,但家里動物太多,照顧不過來,媽媽不答應給他買。
恰好這周,樂樂看到有小店在賣小烏龜,還是半賣半送,消停一段時間的樂樂又想“創業”了……
于是有了開頭這一幕,陳老師也被迫再次做起“城管”。一旁的男生不知從哪個角落又拿出了兩只小烏龜,原來不止5只,樂樂帶了7只烏龜過來。“賣六塊錢一只,也不知道他能賺多少。”陳老師快被氣笑了。
最后,這七只小烏龜被收入班級“編制”,成為班里一份子。陳老師開辟了生物角,同學們各自拿來玻璃魚缸,水草、飼料,還有兩個小朋友分別負責喂飼料和清理魚缸。
喜歡小動物的小亮如愿以償,在班里養起了烏龜。陳老師也給他布置了任務,每天寫養殖烏龜的科學觀察日記。
但陳老師最犯愁的是樂樂同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金錢有一定概念,但具體怎么使用、消費價值在哪,他們把握得又比較模糊。”陳老師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尤其現在家長給的零花錢也多,每天十幾元、幾十元,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私底下在校園里做小買賣,雙方都覺得沒啥問題。”
“但是,什么場合就該做什么事情,學校里做生意,勢必會影響學生本職的學習,我們肯定不提倡。”陳老師強調。
不過,樂樂對經商確實感興趣,總是想著“創業”。陳老師不想簡單扼殺他的“商業頭腦”,她還是決定和家長一起商量,對孩子的興趣因勢利導。
陳老師是語文老師,這個周末,她給樂樂布置了專門的作文,讓他把之前做生意的敘事經過詳細寫下來,包括怎么看待自己做的小生意。不僅如此,還要寫一份商業計劃書,從進貨渠道、客戶分析等角度,系統分析過去的幾個成功案例。
下周,陳老師打算開一堂班會課,讓大家從學生角度聊聊,怎么看待校園里的私人買賣。陳老師說:“孩子有經商頭腦挺好的,就是要引導他們在合適的機會下發揮才能,比如周末假期的社會實踐、學校里的義賣活動,讓樂樂他們去策劃組織,也會是很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