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光千金不換,那時候的懵懂無知逐漸在學校的教育中被加以約束,漸漸地因為知識的豐富,學生們的成長變得更加豐富,考試的時候也能輕松應對。
一開始做題時,學生們會容易手忙腳亂,因為沒有足夠的理解,要是旁邊再站著老師或者是家長,學生就更加緊張,連一個大人看起來非常簡單的題目,都會出錯。
“校長給爺爺我跳了支孔雀舞”,小學生犀利造句,給老師整不會了
一位小學生站在老師面前,桌上放的是一道連詞成句題,分別有“校長、爺爺、孔雀舞、跳了、我、給、支”這幾個詞,于是這位同學不假思索地說“校長爺爺給我跳了支孔雀舞”。
老師被他的答案搞得很無奈,給出了“你臉怎么那么大”的評論,于是小學生再次嘗試,這回的答案是“我爺爺給校長跳了支孔雀舞”,老師哭笑不得直言:你爺爺不錘你。
小學生有點猶豫了,不過他給出了自己最終的答案“校長給爺爺我跳了支孔雀舞”,這下給老師整不會了,不知者無畏,看來這道題還真是難住了他。
小學生們在剛剛接觸造句這類題型時,因為還沒有掌握語法的要義,只能憑借語感和生活常識去做這種類型題,所以在他們的筆下,有的題目就變了樣子,讓人看了既可氣又可笑。
比如這幾道沒有得分的題目,小學生的奇葩答案還真是層出不窮,“下班了,爸爸陸陸續續的回家了”,老師直接給出評語:你有幾個爸爸?這位同學,這可不興隨便寫呀。
碰到了用關聯詞語造句的題,有些同學就更容易弄混了,下筆之后將句子意思改變,比如用“先…再…”造句,這位同學瀟灑地寫下了“先生,再見”,家長看完也是無可奈何。
還有“馬上”這個詞,一般學生造句時都用來形容動作迅速的副詞,結果這位同學不一般,直接寫出“我高興地坐在馬上”,仔細想想邏輯上似乎也沒有問題。
小學生不僅造句題是一個難關,斷句和語感考查也是人人都要經歷的“摸不著頭腦”類型題,有時候明明是一個詞,卻偏偏被拆分成了兩種意思,語文老師要哭暈在廁所了。
最常見的“如果”,在這位同學的筆下句子變成了“罐頭不如果汁好喝”,說他沒用上這個詞吧,人家的確用上了,而且這句話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筆者賭一根辣條,考試時老師絕不會給分。
都說童言無忌,有的同學將家長在家的狀態講給別人聽,但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或許那并不是事實,所以經常容易產生誤會,有時候讓家長也很尷尬。
“爸爸一回家,叔叔就到柜子里”,這位同學的筆下,似乎暴露了什么不該出現的秘密,不知道這位同學的爸爸有沒有看到孩子寫的題,否則將會發生什么也未可知。
小學生奇葩造句層出不窮,但仔細一看,大多擁有自己當年的風范
在筆者看來,小學生們還在學習知識的初始階段,對于新鮮的知識學習只是存在于表面,并沒有經過更深層次的學習,所以出現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也很正常。
仔細看這些題目,其實家長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同樣的經歷,面對一道造句題,有時候明明自己覺得寫得沒有錯誤,但是到了老師那里就是要被“回爐重造”,學生自己心里也很著急。
家長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要讓學生們被物質掩蓋雙眼,同時在學習時多一些陪伴,指導的時候與語氣也應該更加輕柔一些。
學生造句困難,家長用心輔導也不見效果,不妨讓學生擴充閱讀量
擴充閱讀量,雖然不能做到過目不忘,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一些語句的固定搭配就會在學生的腦袋里形成深刻印象,再拿起筆做題的時候,也許自然而然的就寫出了正確答案。
書中自有黃金屋,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自己不認識的字,通過親身查找,印象就會更加深刻,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積累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