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落下帷幕。
全國457萬考生,院校計劃招生人數110萬人,超過300萬的考生將會落榜。
一年比一年卷
2022考研國家線發布后,評論區不少考研人哭都哭不動了:
我還是去打工吧,不行進廠吧,這書我是讀不上了
這研是我能考的嗎?
白天研究生晚上研究死
......
這些或心酸或自嘲的感慨,充滿了考生們內心的無盡惆悵和不甘。
曾經380分算是很高的分數,400分更是一大關,幾乎鳳毛麟角。
但如今,400分遍地開花,最高分甚至被推至430分。
大家都說今年考研是最難、最卷的一屆。
事實上,回想曾經,哪一屆的考生沒有說過這句話呢?
不知何時起,考研,開始和“史上”這個詞聯系在了一起。
2018年,是史上考研報名人數最多的一年。
2019年,又是史上最多。
2020、2021都是“史無前例”的一年
到了2022,考研人都瘋了。
史無前例、前所未有、最......
這些詞,來來去去的每年都要出場一次。
歸根結底,是競爭越來越激烈。
看似高校都擴招了,但考研人數也增多了,考研越來越難。
名企待遇變好了,但招聘門檻也越來越高。
數據顯示,從2017年全國研究生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大關,到2021年達到377萬,5年里考研報名人數翻了近一倍。
從2011年的151.2萬到2022年的457萬,考研報考人數在12年里,躍升3倍還多。
在疫情沖擊下,不但應屆生基數龐大,原本的留學黨也開始轉換戰線。
在急劇升溫的“考研熱”背后,究竟是什么支撐數百萬大學生,孜孜不倦地投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為什么考研
你為什么要考研?
有人說不想太早承擔社會壓力
有人說對當下太迷茫,就先考研吧
有人為了找個好工作、拿到更高的工資
也有人想提升學歷、實現階層跨越
這些考研動機里,有要正視的群體現實,也有似而不同的個體現實。
但不可否認的是,考研,是每個人最自由的一次選擇。
可以報考自己心儀的學校,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自己決定學習的方式、時間和地點。
相比于高考,考研是學子們把握自己人生的唯一鑰匙。
這把鑰匙,就是為了打開人往高處走的大門。
考研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難”的問題,還能擺脫鄙視鏈,獲得高于本科生的薪資,改變人生。
讀書有用論,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堅持和認知。
在考研大軍越來越壯大背后,也折射出當前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境況:學歷歧視。
當前就業市場供大于求,很多企業單位為了縮小目標范圍,開始提高學歷門檻。
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2021年博士、碩士、本科的月起薪算數平均值,分別為14823元、10113元、5825元。
在HR看來,相比本科畢業生,企業更傾向于招聘研究生,研究生后期的發展空間也比本科生大。
即使普通院校的本科生考上了研究生,用人單位還會看第一學歷、錄取學校更好的研究生。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2》里,實習生丁輝以391的高分,從二本本科成功跨考華東政法大學法碩,成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如此逆襲的經歷,在面試官眼里,丁輝卻成了野心、功利、學歷差,外加一條年齡太大,不切實際的求職者。
反觀另一位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求職者,就深得面試老師們的青睞。
好像普通人和精英之間,就是有一道跨不過的天然鴻溝。
充滿鄙視鏈,和填不平差距的真實職場,讓年輕人們更加不愿平庸,考研就是他們改變現狀的救命稻草。
社會導向直接作用于大學生的學歷消費。
很多企業單位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非“211”、“985”畢業生的簡歷不看。
如果不是研究生,連面試某個崗位的資格都沒有。
學歷之間的待遇差距越拉越大,求職者們只能自發提高學歷。
在學歷消費效應下,用人單位不斷抬高學歷的門檻要求。
循環又循環,考研熱難以降溫。
當大家都在被生活壓迫,不得不為了學歷而學,為了薪資待遇而學,又有多少人是真心想做學術研究的?
資源爭奪
學歷歧視下,要為了學歷而學習;學歷貶值中,也要為了學歷而學習,這就是現代年輕人最悲催的地方。
因為他們要面臨資源有限的擠壓,要爭奪本就不大的資源蛋糕。
前段時間,有專家建議年輕人多進工廠,少送外賣,被年輕人一頓吐槽。
不少網友喊話這位專家,想知道他家孩子會不會進工廠。
這場質問,就是一場資源的爭奪、社會的競爭。
專家不必擔心孩子會去送外賣、進工廠,因為他已經給孩子創造了隨意選擇的機會。
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自己開著考研機構,卻不讓女兒考研,因為他給自己女兒提供了不用考研,也能成為人上人的條件。
其他千千萬萬的普通年輕人呢?
他們沒有父輩積累的資源,只能自己單打獨斗,和上百萬人競爭一個研究生名額、一個崗位。
一線城市享受名校坐立、資源豐厚,高端人才擠破了頭都想進拿錢多的大公司,那些流動性強、可替代性強的“低端勞動力”被擠出大城市。
木工、電工等藍領工人沒人瞧得上,工廠更是沒有大學生愿意進,社會崗位分配不均衡,也是考研人數不斷壯大的另一因素。
想要社會良性發展,需要各個行業的均衡態勢。
資源分配合理,就業環境改善,工作崗位有吸引力,考研人數自然會下降。
如果讀研究生不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把就業看作唯一目的,忽視研究生階段思維方式的改變,那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辜負,也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