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一件事情時,你會給自己設置清晰的目標嗎?有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就盲目地開始了行動,在此過程中難免會覺得十分吃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實驗。他們將一個班的大學生分成A、B、C三組,再讓三個向導領著他們去郊外遠足。
A組的學生不知道遠足的目的地,他們跟在向導后面無精打采地走著。有的學生不時詢問:“我們到底要去哪兒?還有多久才能到???”但向導接受了心理學家的囑托,一直沒有告知學生明確的答案。學生們越走越累,叫苦連天,向導不停地催促,才能讓他們勉強同意繼續邁步…...
同時,B組的學生也在一條道路上艱難地跋涉著。與A組不同的是,向導在一開始就告訴他們目的地是10千米外的一個村莊。然而一路上沒有一個路牌或里程碑,他們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的路程,也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到達,這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感到十分茫然,走路也提不起勁來,還是向導不停地鼓勵他們,給他們打氣,才讓他們振作精神,加快速度前進。
C組學生的狀態比前兩組要積極得多,他們知道目的地在哪里,而且每隔1千米他們都能在路邊看到一個指示牌,告訴他們距離村莊還有多遠。眼看著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學生們精神高漲,一點都不覺得疲倦。有個學生唱起了歡快的歌曲,大家紛紛響應,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輕松的笑容。
最終,C組率先完成了10千米的遠足,之后是B組,最后是A組。顯然,C組擁有了明確的目標(定位),也有具體的執行計劃,能夠隨時了解計劃完成的進度,因而能夠提升積極性,提高行動效率,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定位速效法”。
我們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可以參考這個實驗,巧妙地運用定位速效法來提升效率。比如,我們可以先為自己制定大的目標,如“今年要拿到XX證書”,之后再將大目標分解為每月、每周、每天的小目標;還要為目標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這樣不但可以把每天要處理的事情理清楚,還能讓自己知道行動已經產生了怎樣的效果,對于目標的達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