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關注
作者
余靖雯
成都市溫江區實驗幼兒園保教副主任,溫江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學,溫江區“學科帶頭人”、區“教學能手”,區“優秀教育管理者”。先后參與多項課題研究,其中主研省市區三級課題《幼兒園科學領域教玩具適宜性配置的路徑》研究成果,榮獲四川省第六屆普通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近年來,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以課程促進幼兒園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共識,溫江區實驗幼兒園以推動園所內涵發展為契機,緊隨其步伐,在園所文化倡導的“蘊生活之美 尚科學之品”的辦園理念下,大力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為滋養幼兒生命的成長不斷探索與實踐。
尋找優化角度,調整課程管理機制
1.優化組織機構,助力課程管理運行
成立了“課程領導小組”,并細化分工、明確職責,為課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領導、決策、管理和技術保障。但優質的課程建設一定要有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我們以“4+1模式”有效鏈接幼兒園、家庭與社區,形成了一個完整、動態、開放的組織體系。
“4”是指組建幼兒園功能不同、對象不同、活動周期不同的四大研究組織,即教科室、大教研組、小教研組、班級。教科室由園長牽頭,成員包括業務副園長、保教主任、保教助理及園級骨干教師。它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指揮部”,重點對課程的整體規劃、具體實施進行整體布局,把脈問診教師在課程實施中遇到的難點以及基礎性課程下主題設置、活動內容敲定、以及特色課程中項目活動開展、選修活動有效滲入等。大教研組則由科研組長牽頭,注重對教師進行課程相關理念培訓的同時,更關注教師在課程實踐中經驗的積累與分享。小教研組由教研組長和全園各班級的教師組成,重點在于對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交流與解決課程在本年齡段實施的問題。而班級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由班級三位教師共同商議,圍繞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而設計的既符合園級課程目標,又更有班級特色的具體課程內容。
“1”是指創生家園社共育生命體。即依托園級、班級家委會、由幼兒園行政、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成立共育機構、創生形成家園社三方共育生命體,并以課程鏈接,促進其參與、支持、教育與激勵的功能。
我們建立研究共同體分層分類全員參與研究機制。教科室每月活動一次,由業務園長主持,活動內容為探討當前課程推進情況;大教研組每兩周活動一次,由科研組長主持,活動內容是對課程園本化實施過程中的普遍問題的研究;小教研組每周活動一次,由各年級組教研組長主持,活動內容是研討本年齡段實施當前主題活動的方法與策略;班級中的兩位班主任和一位保育員的研究時間不固定,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家園社共育生命體”的活動時間與頻率則依據幼兒園、班級課程實施的需要而定。分類分層全體參與的課程研究機制,推進全員教師對課程建設的了解與實施。
2.多“管”齊下,有效實施課程管理
幼兒園針對課程建設中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構建不同層面的制度,以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和管理。一是依據園級課程實施而制定的分階段目標,實施目標管理;二是針對園級、年級、班級開展的三級組織管理;三是制定相應制度,如“教科研制度”“教師培訓制度”等,為課程實施提供保障;四是加強資源管理,對課程建設中配備或新產生的系列圖書資源、網絡資源、教玩具資源等進行科學分類、有效管理,并建立管理制度,促進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
探索構建思路,完善課程實施方案
1.理念引領,形成“科創∞”課程框架
“蘊生活之美”——陶行知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對年幼的兒童來說尤其如是。將生活之美納入幼兒園的課程,同時也用教育讓幼兒用眼用手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美。在現實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無外乎有三種: 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本園課程致力于讓兒童在親近和融入自然環境中感受清新質樸的自然美,在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關系中培養正直善良的品德美,在欣賞、理解和創造文化藝術作品中拓展充滿童趣的藝術美。
“尚科學之品”——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以日常生活為根基和載體。科學是存于大自然與日常生活周遭,幼兒每日均可感受與體驗,同時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驅使他們去追尋去求知。《中庸》有云:學、問、思、辨、行。這五者高度概括了科學之精神。本園課程致力于激發幼兒對周圍自然和生活世界的探究興趣和問題,培養樂學好問之品;支持幼兒觀察和思考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并積極動手操作物質材料,培養善思善為之品;鼓勵幼兒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和大膽嘗試的精神,培養勇于探索之品。
由此,結合生活科學教育中的核心價值,我們架構的“科創∞”課程,“科”寓意為科學精神,“創”寓意為創造美好。“∞”是莫比烏斯環,代表無限和無窮,“科創∞”意味豐富無窮、無限可能的課程內涵。“科創∞”課程從園本文化背景出發、立足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明確的理念指引下,以均衡、整合為主旨設置不同的課程板塊,為幼兒提供動態化、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體驗,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框架體系。
2.經驗引領,研制“科創∞”課程目標
(1)幼兒發展目標
“科創∞”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努力培養具有生活審美情趣和科學創造精神的新時代幼兒,既關注幼兒當下的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狀態,又注重培養幼兒適應未來生活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素養。
生活審美情趣:具體來說是培養崇尚自然美、具備品德美、創造藝術美的幼兒。幼兒能珍愛自然世界和理解生命價值,形成樸質健康的審美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幼兒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正確的道德意識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幼兒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能發現、感知和欣賞文化藝術,并能在生活中初步表現和創造美。
科學創造精神:具體來說是培養樂學好問、善思善為、勇于探索的幼兒。幼兒始終保持著對周圍事物的好奇、關注與興趣,有獲得新知和提出問題的意愿;幼兒能初步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幼兒能不畏困難和挫折,有堅持不懈和勇于嘗試創新的探索精神。
(2)教師發展目標
一般性發展目標:聚焦教師課程領導力的提升,包括樹立教師課程的自主意識、踐行課程的實踐理念,提高課程的研發能力和實踐能力。
園本性發展目標:欲培養具有生活審美情趣和科學創造精神的新時代幼兒,則應注重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3.立足園本,構建“科創∞”課程內容
“科創∞”課程是以“基礎+特色”模式建構的園本課程體系,基礎課程涵蓋了幼兒園五大領域下生活、學習、游戲、運動四大版塊的大中小各年齡段24個主題的“科創∞基礎大本營”;特色課程覆蓋了幼兒園項目活動和選修類活動的“科創∞項目俱樂部”和“科創∞七小夢工廠”。“科創∞”課程依托“集體小組學習、區域游戲、親子活動”等多種途徑開展教學活動,追求幼兒在課程中實現五種經歷——經歷1次小發明,玩轉2次科技節,認識3位科學家,完成4個項目活動,實現5次科學之旅(動物園之旅、植物園之旅、氣象站之旅、科技館之旅、博物館之旅)。“科創∞”課程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浸潤“實”文化崇尚真實、追求理性、關注幼兒生命成長的追求。
解讀幼兒發展,落實課程具體實施
依托“實”文化下“讓每個生命豐盈充實”的追求目標,我們把視角放在基于幼兒生活,追隨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科學有效開展課程審議上。即以“3+3+3”線性循環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有跟蹤、有評價的循環審議實踐。“3+3+3”線性循環模式是指3種走向(清理念、建機制、明原則)、3種支持(圖表記錄、合作教研、駐段指導)、3種評價視角(教師、教研組、專家),對幼兒園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有效思考,科學權衡,并做出一定決策。
優化環境梳理資源,把握支持性與整體性的問題。改變傳統環創中多、雜、散的現狀,深入研究支持課程建設的環境功能,科學系統地規劃幼兒園園級與班級環境,突出幼兒園科學內涵和生活化教育特色,旨在通過資源與課程的系統融合,為課程實施提供物資支持,更為幼兒的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提供多元體驗平臺,促進其能力的發展。
科學統籌聯動,關注課程評價機制
我們變革課程管理模式,組建課程管理團隊和課程項目實踐研究團隊,形成聯動式課程管理組織網絡。同時,建立多維評價、民主開放的課程管理機制,研發評價工具、研制評價細則,對課程建設實施統籌聯動式管理,建立民主開放的課程管理機制,激活全體研發者、實施者和管理者積極昂揚的生命狀態,更加注重團隊研發和管理實效。
在追尋園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闊步向前,不斷改革與創新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國內刊號CN51-1677/G4
國際刊號 ISSN1672-8181
摘自 |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1年11月刊/欄目:生活教育
編輯 | 張競之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895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