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校外培訓野蠻生長亂象必須亮起法治紅燈。 6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披露了15家培訓機構的處罰情況,罰款達到3650萬元,均是頂格處罰、從重處罰。與此同時,上海、廣東市場監管局等紛紛披露多家培訓機構的違法行為。
一個新興行業要靠真實的社會需求和有效的專業服務才能健康發展。而校外培訓產業存在的問題是,虛構需求,夸大實力,以各類營銷套路來實現生源最大化和自身利潤最大化。以義務教育生源為目標的校外培訓行業現狀令人堪憂。其主要問題是,一些上市資本跑馬圈地,整合人才資源、技術平臺和管理優勢,把義務教育生源及家長當作市場開發對象,對培訓對象進行過度教育、過度逐利,對教育資源進行掠奪式收割。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教培市場已經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有一批上市公司在行業中充當標桿,聯合收割培訓市場的紅利。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教育機構的知名上市公司有十多家,還不包括正在進入上市輔導的公司。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9教育企業家榜》,有10家教育企業市值過百億元。
從中可以看到,主要針對校外培訓的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相當龐大。在承擔義務教育的中小學周邊,云集了不少校外教育機構的網點,其身后往往是手握資本重器,意在收割校外教育紅利的過客。對此有專家比喻,大量公益性學校培育的生源,經過資本操手,變成一些品牌培訓機構的財源。
校外培訓行業資本逐利亂象已經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5月21日中央深改委會議強調,要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
教培行業的資本化運作必須符合中國特色的教育方針和教育體系,重點發展成人職業教育、技能教育。如果義務教育階段和學前教育階段的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資本化運作,資本逐利可能把特色培訓變為全民培訓,這會消解國家實施義務教育的意義。不但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加重家庭的教育支出。過量的社會資本扎堆教育培訓,還會助長應試教育過度化,傳導教育焦慮。
有關專家表示,從全世界范圍的經驗看,對基礎教育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經過資本化運作上市的,并不多見。一方面,選擇上培訓機構在國外是小眾化、特色化需求。另一方面,教育總體上屬于公益事業,資本進入教育領域,其逐利屬性與教育的公益屬性是相悖的,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 (黃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