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云計算中心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下稱實驗室)“優秀傳統文化成果轉化暨數據采集活動”啟動儀式在位于東莞松山湖的中國科學院云計算中心舉行。實驗室的大數據文化交流中心、大數據采集中心同步揭牌。河南中三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深圳前海華創中心分別與實驗室外聯事務合作處進行簽約,共同推進大數據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與發展。
當日,實驗室還向到會的各界人士展示了部分實驗成果。
據悉,2020年9月5日,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在中科院云計算中心正式成立。經過了九個多月的努力,實驗室取得了階段性的實驗成果,為大家展示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傳統文化。
“我們希望通過利用大數據平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發展。”中國科學院云計算中心黨委副書記、實驗室主任左朝勝表示,歡迎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其中,共同推動研究取得更大成果。
據實驗室主任蔣安祥介紹,實驗室以當今諸多社會問題為重點研究課題,瞄準實際應用的科研方針,大力開展客觀性、前瞻性、決策性、多領域融合的文化應用研究;系統地研究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將大量經典作品以現代科技的手段上傳到云端等,通過立項深度研究傳統文化在各領域的指導與應用。
實驗室現階段進行了33個課題研究,主要分為五個研究方向,分別是:傳統文化的大數據文本,典籍、家傳書籍等文本的數據智能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挖掘,建立相關大數據資料庫;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居生活中的應用,科學地提高生活品質、促進和諧家庭;研究聲音、光線、色彩、氣味、空氣、溫度、材質、工藝、選址、方向、方位、造型對人居環境中人的情緒、健康等各方面的影響;研究年齡、人員結構、職業、情感、健康狀況等對生活及人居環境需求的影響。
啟動儀式上,據實驗室外聯事務合作處主任劉俊峰介紹,經過廣泛調研以及深度探討,實驗室決定啟動2021年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傳統文化研究成果轉化”大眾教育、大眾服務項目,計劃將在全國成立約400個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文化交流中心(下稱交流中心),落地開展“實驗室”姓名文化、空間美學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的大眾教育、大眾服務,設立若干個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優秀傳統文化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大數據采集中心(下稱采集中心)。
其中,交流中心將協助、管理、協調采集中心,確保實驗室各項研究成果有序輸出給大眾;同時整理、梳理各類采集中心采集工作成果,有序地提交給實驗室。實驗研究成果將應用于現代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實踐與發展,以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每個交流中心下設5-10個采集中心,面向民生、環境、經濟等重大社會課題開展深度研究工作,通過采集中心的日?;顒樱瑢W習并交流實驗室研究成果,并有效采集應用于實驗室課題組研究的數據,助力傳統文化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迅速科普到群眾中去,應用并服務于現代生活。(記者 余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