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會變成什么樣
87.5%,88.3%,88.8%,89.5%……
“十三五”期間,國家實施了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攻堅計劃,2020年,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到91.2%,比2015年提高了4.2個百分點。“十四五”規劃提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到92%以上。
“拉長時間來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在2000年以前增長比較緩慢。由于高中階段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國家財政投入相對有限,使得高中階段教育總體的入學機會不足,增幅較小。”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秀平分析,在義務教育高位均衡和高等教育擴招的兩頭促進下,高中教育毛入學率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增長了近40個百分點,“2010年以后,增速再次放緩至年均增長一到二個百分點”。
越高水平,越難實現增長,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客觀規律。周秀平認為,現在的高中階段教育“已經從高位普及轉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從91.2%到92%,增幅看似很小,實際面臨的挑戰更大。
“量化指標背后彰顯的是現實中高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周秀平認為,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目標的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更加有保障,但是高中階段教育特別是在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的有質量普及依然是短板。國家教育政策從入學機會、育人模式、學生資助多方面入手,進行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全面普及提供了堅強政策保障。相對而言,經濟問題不再是影響青少年是否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主要原因,而更在于家庭教育觀念、學習目標、學習動力以及學習成績的影響。
這一點,在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曹東勃那里也得到了印證。曹東勃曾在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掛職副縣長,深度參與教育扶貧工作,對鄉村教育發展有直觀的感受。
“縣級的難度是最大的。”曹東勃說,一方面,存在為了完成指標而工作簡單粗暴的問題,并未真正從學生需求角度因生而異地做工作。另一方面,縣域信息不對等現象突出,只知普通高中而不了解職業教育,因此錯過了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機會。
但無論從人民群眾對于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還是國家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教育強國的目標來看,難,也要上。
專家們認為,在未來五年,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將是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帶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
這0.8%如何提?
先要明確其所指。周秀平認為,要重點關注身處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區的及身體有一定殘障的農村適齡青少年。“要達到92%的目標,首先要精準確定政策對象,提出針對性的對策、針對性的財政保障路徑。由縣級政府統籌發力,以市縣為單位進行高中教育治理創新。”
同時,周秀平看到,在高中階段學校布局方面,若過于集聚在中心地區,教育成本的相對增加并不利于社會經濟處境不利人口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因此面對相對貧困治理的新形勢新要求,仍需優化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空間布局,深入探索不同區域、不同社會群體的高中教育成本分攤機制。
“更要大力提升高中階段教育質量,提升出口吸引力、過程吸引力、社會聲望吸引力。”周秀平說,“一定要提高職業教育課程中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學水平。普通高中要為成績相對一般的學生提供多樣化課程。”這亦是對“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要求的落實。
針對就學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曹東勃表示,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用好“互聯網+”。“各省至少要建立一個信息平臺,統籌協調,并加強鄉鎮初中教師關于學生畢業后選擇適合的高中階段教育的培訓,對每個學生負責。”
“達成92%的目標,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有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彰顯教育扶貧的長期性,實現與鄉村振興長效銜接。”曹東勃說,許多元陽縣青少年就通過東西部協作幫扶項目,接受了中等職業教育,留在上海、昆明等地工作,徹底改變了家庭的貧困狀況。
“這不只是數量上的提高,更是質量上的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意味著勞動力素質也將不可同日而語。這對于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發展水平提高、區域文明水平提升都將產生看得見、摸得著的影響。”曹東勃說。
周秀平也表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升,不僅能夠為優化國民教育體系降低優質資源的競爭性和選擇性,還將最終實現教育的外向服務功能,即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多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記者 林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