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魏彩霞老師講授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她布置了一份特別的思政作業。隨后她收到了很多“形象”的答卷:自創的古典歌曲、別具韻味的漢服秀、秀美的葉雕……
原來,魏彩霞希望用傳統文化結合思政教育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她布置的作業,正是從這個角度出題。
而這樣的學習和作業形式,激起了學生的熱情。于是同學們才會紛紛運用繪畫、書法、刺繡、設計、多媒體等形式的答卷,來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從中感悟到的文化自信。
葉雕、漢服秀、古風原創曲
“00后”交的思政課作業很驚艷
“我根據葉片的對稱特征,在兩側葉脈中分別刻出裝飾圖案,為了打破藝術創作對稱、均勻的法則,特意在左下方刻出幾個圓孔。”說話間,大二學生毛夢萍向記者展示了她的葉雕作品。“這是我雕刻的第十片葉子,實在太有趣了,正如古人所說,在樹葉上是可以創造出神奇的‘魔法’。”
“魏老師!我的作品有66條評論了!”呂艾玲是哲學專業大一學生,滿心歡喜地在班級群里曬出自創古風歌曲《吟行愿》。不久前,她把這首歌上傳到音樂平臺上,收獲了不少的播放量和評論。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還吸引了不少傳統歌曲愛好者的關注。這是呂艾玲第一次寫歌,她說,歌名《吟行愿》中的“吟”是歌頌,“行”是指不斷前行,“愿”是祝福,整首歌表達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不止呂艾玲,這門思修課的班級群里隔三差五就有同學發出不同的“作業”。還有漢服秀、雕塑展、演奏會等等,仔細數數,每張截圖中超過66個點贊的學生還真不少。
為什么要集66贊?魏彩霞的這門課一共有6個班級、360名學生。為了讓學生更加用心完成作業,她給學生的作業上了一個附加分,每個作品如果在社交平臺展出獲得66個贊,那么就能為作業額外“賺”10分。如此一來,同學們更加積極了。
看到群里有圖發出,魏彩霞會毫不吝嗇地發出贊美。她說,在同學們的作業里,有童年的回憶、有家鄉的味道、有歲月的痕跡,還有在每個小家庭背后彰顯出來的文化進步……還有同學在作業里感慨到,沒想到自己的生活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是這么地緊密。
用傳統文化“穿針引線”
把思政印入學子心坎
在魏彩霞看來,布置這么一個“特殊”的課外作業,就是為了讓思政教育“由遠及近”,真正上到每位年輕學子的心坎里。
早在三年前,魏彩霞就在她的思修課上采用主題作業形式,運用“課堂講授互動+課下自主研究”的授課方式,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材施教,實現了“學習時間的延展+課堂的延展”。
魏彩霞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從農耕時期起慢慢演繹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接觸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我想要傳遞給他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增強文化自信,宣傳和繼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據悉,魏彩霞的思修課還設有拍攝微電影的環節。作品不僅有校園故事、普法教育等常見的題材,還有科幻、懸疑、古裝等類型的“大片”。這些微電影不僅是學生自編自導,包括演員、剪輯、配音等,也都是學生自行組團合作。
魏彩霞發現,大部分微電影的主題都是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關于“真、善、美”的真實感悟,目的在于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倡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這樣的形式不僅啟迪學生的進一步思考,還讓學生得到滿滿的獲得感。
“在學校,老師們積極將思政意識融入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對學生來說,思政課不僅僅是家國情懷,還應該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邏輯判斷,乃至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和理解。”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虞曉東表示,思政課實了、活了,課程育人才能取得有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