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上一位年輕記者的提問引起院士陸林的關注。
3月19日上午,在2021年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世界睡眠日新聞發布會”交流中,這位記者描述了上班族的現狀:一回家就愛“葛優躺”,一刷手機就習慣躺在床上,熬夜成了習慣。
陸林不理解,半開玩笑地反問,“不打算睡覺為什么要躺在床上?”臺下一片哄笑。
“在臥室里大腦會感知睡眠信息,躺在床上不睡覺,強行保持清醒會打亂睡眠節律,影響睡眠質量。”他解釋道。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睡眠成了很多人的煩心事并影響人的健康,青年人的睡眠成了很多專家擔憂和研究的問題。很多青年人為了彌補白天無法支配自我時間的遺憾,到了夜晚,瘋狂打游戲或刷劇,在熬夜中獲得快感。這被專家稱為“報復性熬夜”,這業已成為青年人的常態。
青年人“報復性熬夜”成常態
對于湖北一高校大四的學生錢秋鶴來說,她覺得夜間才是自己的娛樂時間。
晚上9點上完課,回到寢室,她習慣打開手機刷抖音,刷到11點,“總覺得沒玩夠,”爬上床后,她還會點開綜藝節目,戴上耳機,直到凌晨12點半,最新的節目刷完,“才心滿意足地關掉手機”。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21年《社會藍皮書》顯示,83.6%的大學生在晚上11點之后才上床睡覺,其中近一半(49.3%)的大學生在晚上11點至12點之間睡覺,34.3%的大學生都是在晚上12點后上床睡覺。
“凌晨入睡已成為普遍現象。”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教授葉京英團隊發布一項調查顯示,18-30歲的人群入睡最晚,25-50歲的中青年人群睡眠質量最低。一方面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白天事務多,夜間成為青年人休閑的主要時間段,另一方面吸引青年人的軟件、節目越來越多,青年人經不住誘惑熬夜玩手機。
“報復性”熬夜對青年人身體的損耗不容忽視。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與內分泌相關的腫瘤患病率在青年人群體里上升的速度很快,“我常覺得這類疾病本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年齡段,但從研究結果來看,該類患病率上升跟長時間熬夜存在很強的關聯性。”葉京英說道。
《社會藍皮書》(2021年)指出,大學生身上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癥狀和器官功能健康問題,胃腸、疲勞、睡眠質量和身體疼痛等問題較為明顯,且心理健康問題突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比例較高。
晚睡晚起并非熬夜“藥方”
在睡眠知識上總有一種誤區:如果晚睡晚起,睡夠了8個小時是否就不算熬夜了?
大二學生曾尾(化名)習慣在周五晚上追劇到凌晨12點,她常安慰自己第二天周末沒有課程,可以補覺。一到周六上午,整個寢室的同學都睡到12點,熬到肚子餓了,才會有人陸陸續續起床。她算了算,有時周末睡覺的時間超過了12個小時,“比平時上課的時候都睡得充足。”
陸林在交流環節上直言,“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受地球太陽的運轉影響,人體依據自然規律形成了穩定的生物節律,每天晚上11點左右開始分泌褪黑素,人體產生困意,到凌晨一兩點時達到高峰,3點到5點時分泌水平逐漸下降,人即將進入蘇醒狀態。
“如果長期熬夜,靠白天睡覺來彌補,很難扭轉褪黑素分泌受阻的現狀。”不僅如此,他還解釋,與睡眠啟動相關的基因同樣與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相關,睡眠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睡眠紊亂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
改變生活方式是提高睡眠質量關鍵
在交流會上,葉京英分享了一段經歷:上周,她參加了一個研討會,主題為“我的健康我做主”。
從醫39年,她對這個主題感觸頗深。“如果有個健康的睡眠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預防疾病,遠離疾病。”
10年前,她曾帶領團隊做了一項調查,針對有睡眠呼吸障礙的病人采取四種不同的治療方式,第一種為改變生活方式,第二種為佩戴呼吸機,第三種為他們采取手術治療,第四種則通過佩戴口腔矯治器來治療。結果發現,第一種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對治療睡眠呼吸障礙的疾病效果最為顯著。
她建議,熬夜的青年人要改變或戒掉不良的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睡眠知識,為身體的循環運轉、大腦休息提供充足的自我調整時間。
堅持運動也成為提高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發布會前一天,由中國睡眠研究會聯合多個單位發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發現,早起運動人群的睡眠質量最佳,早起運動,睡眠質量評價為“非常好”和“比較好”的占比為55%,位居各個運動時段第一名。
在臨床上,遇到因長期熬夜導致內分泌紊亂的患者,上海市中醫醫院教授徐建會建議,“一定要在10:30至11:30之間睡覺,調整睡眠節律。”
陸林認為,青年人要提高睡眠質量,改掉“報復性熬夜”的不良習慣,一方面盡量做到在睡覺之前一個小時內,關掉手機,減少手機依賴感;另一方面要睡夠7到8個小時,臥室的溫度要低,保持安靜的睡眠環境,營造舒適的睡眠氛圍。
他建議,要推動睡眠健康知識講座走進校園,提高睡眠健康意識,意識到睡眠對人體的重要性,促進青年人自覺地養成合理的作息習慣,從而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育。(記者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