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生存發展的。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影響發展而成的學校文化,必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疆域遼闊的國家,區域差別顯著,文化稟賦各不相同。不同地域的人和社會組織,因環境、生存方式、地理、氣候的差異,思想觀念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背景產生差異,從而形成與地理位置有關的鮮明的文化特征。
南北方學校文化爭奇斗艷。秦嶺——淮河既是我國南北地理的分水嶺,也是南北文化的分界線。北方有遼闊的黑土地和黃土地,氣候干燥寒冷,四季分明,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厚重、樸實、壯闊;南方河流縱橫,山清水秀,植物多樣,氣候溫暖濕潤,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婉、浪漫、細膩、飄逸。古代北方文化占先,文化多次“衣冠南渡”;近現代南方文化發達,“南風北漸”成為文化流動的主要趨勢。北方學校文化端莊大氣,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紅色基因突出;南方學校文化開放多元、精致靈秀,厚植“追求卓越、敢為人先”的理念。
東西部學校文化相互交融。作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胡煥庸線”,不僅是一條地理和人口的分隔線,而且是東西部發展差異的重要標志線。《先鋒國家歷史》雜志社出版的《發現西部》一書寫道“: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東西部學校文化各有千秋,東部學校體現出文化底蘊深厚、開放包容、開社會風氣之先等特點,西部學校具有濃郁的原生態多民族文化、粗獷大氣。東西部學校文化在交融中呈現共同性漸增、差異性漸減、時尚元素增多的趨勢。
城鄉學校文化交相輝映。根據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劃分城鄉,形成了農業文明的鄉村和工業文明的城市。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是農村的根。相對于鄉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是一種超地域、融會多種地域文化的復合性文化。鄉村學校規模小、因地制宜、親近大自然、鄉土氣息濃厚,體現“小而美”的文化。城市學校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雙重推動下形成規模大、類型多、層次全、標準化、國際性的特點,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主體,展現“大而優”的文化。城鄉學校文化應互補,鄉村學校文化要淘汰糟粕,汲取城市學校文化的新鮮活力;城市學校文化要戒除浮躁奢華,借鑒鄉村學校文化的傳統與精華。
多樣化的經濟區、地理區、文化區為區域內的學校特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源為各地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涵養了學校文化育人環境。學校是地方的名片和發展動力,學校文化成為區域文化的守護者、創新者、引領者。學校文化既是區域文化的縮影,又是區域文化的地標;區域文化構成學校發展的生態環境,孕育個性化的學校文化。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立足區域建設學校文化,既要畫出最大“同心圓”,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要保持文化生態多樣性,體現豐富多彩的個性特色。
關鍵詞: 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