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多月前,由于疫情肆虐,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驗在中國大地啟動。億萬大中小學生居家在線學習,“停課不停學”。與此同時,千萬大中小學教師變身主播,出現在一塊塊電子屏幕中,“停課不停教”。
持續時間如此之長、規模如此之大的線上教學效果究竟如何?又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不少參與設計、實施在線教學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此展開熱議。
是“練兵”也是契機
“自2月17日正式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以來,截至5月11日,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瀏覽次數達20.73億,訪問人次達17.11億。”“截至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名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日前,教育部公布這場億萬師生參與的在線教學實驗數據,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得到了一次大“練兵”。
數據的背后,是教學可能性的再發現。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說:“對師生來說,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通過線上教學也可以完成大部分教育教學任務。”根據上海市中小學在線學習情況反饋,他驚喜地看到,學生們喜歡在線教學這種形式,只不過平時被線下教學占滿了。
倪閩景認為,我國教學長期以來主要采用面對面授課形式,線上教學的可能性和優勢并未得到充分認知。在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不少學校實際上已具備了較好的平臺、技術,卻無“用武之地”。
除了打破面對面授課對時空的限制外,在線教學還具有其他優勢。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盡管只有兩三個月體驗,但是已經可以感受到,線上教學的優勢在于優質資源共享,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
“這次線上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倒逼學校和教師去思考如何利用技術改進教學,去思考如何在無法與學生面對面的情況下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進行真實情境和問題的研究。”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韓平說。
重技術更重課程
盡管在線教學存在諸多優勢,但在突發情況下實施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在線教學卻是首次,對學生、教師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問題也接踵而來。
疫情初期,在線教學卡頓、掉線現象時有發生,在線教學狀況不斷。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李曉明看來,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網絡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不足。“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不足的問題一直存在。由于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設立明確的課程標準,初中和小學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計算機專業化程度堪憂。”但他認為,技術并非絕對門檻。
作為一線校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小學校長王歡表示,在線教學不同于線下教學,對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由于在線教學經驗缺乏,有不少學校初期簡單將線下課程全部‘搬’到線上,變成了線下教學的翻版,完全沒有發揮線上優勢。”王歡說,課程問題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此外,家長普遍反映,學生長時間對著電腦、手機屏幕,嚴重影響視力。
對此,倪閩景認為,因疫情而“漲潮”的在線教學,更需加強課程設計。他介紹,在疫情期間,上海市設計了獨特的中小學線上教育方案。上海市教委組織了上千名優秀教師,全面攝制網課,每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在電視和網絡上定時播放,然后由各自學校任課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和工具線上輔導。“既解決了課程資源問題,又避免了學生長時間對著屏幕。”
變角色也變功能
朱永新認為,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技術、平臺、資源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新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如何有效利用好新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應對未來發生的變化。”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在線教學將從原先的外掛或應急角色,成為與線下教學并行的教學方式。但它在成為常態化教學方式之前,仍需進一步改進。
調查顯示,80.3%的教師對線上教學效果較為認可,84.07%的學生對在線學習的感覺較為良好。但如果將在線學習與在校學習對比,43.32%的中小學生認為疫情期間的學習效果較在校學習差一些。
王歡認為,這從側面說明了傳統線下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不夠,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監督下,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就會比線下差一些。在線教學的啟示就是,學校育人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為學生服務的大平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支持引導學生個性化成長。”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胡衛認為,這次大規模在線教學促使學校更加明確了未來教育的功能,“比如提供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啟動新型學習模式、促進在線教育之間互動等”。
胡衛認為,在全面復學之后,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融合是趨勢,學校要探討的是如何通過育人方式改進,發揮線上線下各自優勢,提升教育質量。(記者 李萍 唐琪)
關鍵詞: 在線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