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科技大學大學生志愿者團隊在新國展防控一線。
“我從小在北京長大,有這樣難得的為北京作貢獻的機會,北京孩子義不容辭。”
北京科技大學2019級研究生劉晴,是該校文法學院研究生會主席。3月15日,學校詢問她是否愿意參加順義新國展志愿服務工作,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據了解,為做好外籍人士返京疫情防控工作,北京科技大學迅速成立青年突擊隊,派出兩名青年教師和28名青年學生共30名志愿者奔赴新國展防控一線。劉晴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非典時,我還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每天聽媽媽不斷叮囑著‘不能出門’。小小的我意識到外面很危險,更知道有很多人正身處危險之中用生命保衛著我的安全和健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打亂了我們正常生活的步伐。回想起17年前的‘白衣天使’,我抓住這次新國展志愿服務的機會,希望為防疫工作獻出一己之力,為首都家園筑牢安全防線。”劉晴說。
據了解,從3月22日開始,北京科技大學30名志愿者開始守護國門。到崗兩天,他們就服務了來自13個國家的61位旅客,每天的工作包括及時更新各省市每日入境人員數量;記錄搜集每人工作情況,記錄工作筆記;協助民航局、國航、首都機場等單位溝通,協調處理各駐京辦接運工作中的問題;建立相關單位聯系表;核對出境人員與實際登記人員的信息,等等。
“親身體驗過穿防護服的感覺,才能真的理解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志愿者李想表示。她第一次穿防護服時,慌慌張張的:皮筋太松,導致頭罩沒辦法全部罩住頭發;手套也很大,拿東西穿衣服都要用一只手拽著另一只手的手套才可以;穿著鞋套走起路來,更是沙沙地響。而戴上眼罩后,耳朵聽力都不好使了。
“從3月23日開始,我就在總服務臺的物資分發處工作了,工作內容說起來挺簡單的,統計物資數量,分發物資。實際操作起來,我發現這項工作需要做到有邏輯有條理,物資怎么擺放更方便拿,各省份所需物資數量怎么記錄更清晰明了,分揀各項防護裝備的時候哪個順序哪種方式的效率更高,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大學問。”李想說。
3月25日凌晨1點,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的孫慧琪坐在回駐地的車上,剛剛結束當天晚班的工作。
“以前每日新增的確診病例對我來說可能僅僅是一個數字,因為我知道我只要不出門就很安全,但當真正來到抗疫一線,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防疫無國界,事關你我他’。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可能就是明天的確診患者,做好防護工作真的無比重要。疫情面前,人人平等,抗疫之戰的勝利離不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孫慧琪說。
“在我們值班的地方,我還發現了前一所志愿學校北二外留下的便利貼紙,上面畫了一個冠狀病毒,旁邊寫著‘交給你啦!to北科’,我頓時感覺到這是一個有溫度的戰場,雖然我們在做隔離病毒的事情,但并不隔離愛,我們一定會圓滿完成此次任務。”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的魏博聞說。
3月23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九次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顧曉園表示,3月9日晚,在接到北京市關于選派志愿者的工作任務后,學校迅速組建防疫語言志愿服務工作專班,兩小時內就組成了包括英語、日語、韓國語3個語種、覆蓋9個學院的30名學生志愿者隊伍。
3月10日,北二外多語種翻譯志愿者在順義新國展集散點正式上崗。據了解,這支隊伍中男生10人、女生20人,平均年齡21歲,全部都是95后,其中00后8人,大二、大三年級學生占到77%。截至3月23日,北二外志愿服務隊累計服務時長2703小時,共為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438名外籍旅客提供了多語種翻譯。
回想起那段經歷,北二外英語學院的林佳穎至今仍感到十分驕傲。“我是3月15日上崗的,在國展工作了一周的時間,如今和大家在昌平集中休整。”林佳穎表示,因為家在北京順義,她一接到學校的通知就報名了。“剛上崗的時候自己感到有些慌張和不熟悉,也會擔心自己的防護措施是否完善,但隨著自己對工作內容的漸漸熟悉,這些擔憂也就消失了”。
“看到招募信息的時候,我有點猶豫。不是因為害怕,是擔心自己翻譯水平不夠,耽誤工作進度。咨詢了輔導員和專業老師的意見后,他們都相信我能行。”北二外韓語專業本科生臺曉童說。
“參與本次防疫多語種翻譯的志愿者同學全部為黨團員,政治素質過硬,且其中大部分有學生干部經歷,大局意識強、責任心強。同時,我們的學生專業功底扎實,能夠出色地完成翻譯任務。”北二外帶隊教師劉睿基說,“同學們的反應速度、行動力是非常高的,從報名、線上崗前培訓,到集結隊伍、正式上崗,中間不超過16小時,我們都說這就是‘二外速度’。”
和第一批志愿團隊一樣,北京科技大學的志愿者們接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接力棒”后,會在新國展進行為期兩周的志愿工作。兩周的志愿服務期滿后,將會有第三批大學生志愿者繼續這場守護國門的“接力”。(記者 葉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