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與中小學的作文打交道,雖然是近視眼患者,但感覺我已經練就這樣的火眼金睛:只讀一遍,就知道是不是套路作文。
前不久,一位初中語文老師發給我一篇學生作文,說是準備去參加競賽,要我幫助“斧正”一下。作文的題目是《得到稱贊之后》。大致內容是:老師隆重向全班宣布:“我”的一篇作文進入了全國作文大賽的決賽,同學們當即熱烈鼓掌,為“我”高興。下課后,又有許多同學圍攏來夸贊“我”。可“我”陷入了沉思,因為這篇作文是經過爸爸反復修改而成的。這是不是等于作弊呢?回到家,“我”翻開課外書,無意中看到《曾子殺豬》的故事,“我”頓時感到非常慚愧,于是決定:不用這篇參加決賽,爭取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第二天,“我”重新寫了一篇去投稿。過了幾天,獲獎名單出來了,那上面沒有“我”的名字,但我依舊非常自豪,因為“我”獲得了比這重要一萬倍的誠信。
一讀完,我馬上判斷:典型的套路作文。因為用諸如此類構思的文章,我已經見過N篇了,特別是那些心靈雞湯之類。它們的套路大抵是:先獲得,再痛苦抉擇,放棄后再另起爐灶,最后又獲得。前一個獲得通常是誘惑極大的,放棄前往往會作極其痛苦的煎熬,后一個獲得則是一種精神上的涅槃。套路一樣,不一樣的是材料。這里的主體材料是作文獲獎,其實,可以輕而易舉地換成另一種事物,比如一筆錢、一個貴重物品、一個榮譽稱號、一次重要機遇等,芯換了,馬甲還是這個,但芯是虛假的。
套路套路,顧名思義,就是套用別人的路走出來。別人絞盡腦汁走出一條構思的新路,有人覺得好,可自己走不出,于是就開始套,把杭州換成蘇州,把桃子改成葡萄,把大人說成小孩……一篇引出了一大串。套路作文的實質,就是跟著佳作(經典文章、優秀作文)學作文。凡套用的作文,大多不夠真實,因為是編造的,沒有真實的生活經歷,沒有自己的血肉,細節上肯定漏洞百出。
套路從何而來?
經常可聽到語文教師和專家們這樣的勸導:要想寫好作文,一定要多看書,多看經典作品和優秀作文。有的家長就給孩子買了許多《獲獎作文選》之類的書。這話對不對呢?這樣做行不行?真的有必要辯證分析。
閱讀有風險。風險來自副作用。每一篇經典和佳作,都有可能被人當成一種套路,正像每一種新產品都有可能被仿制。在強大的誘惑力作用下,就有可能誘人入彀。勸人學習經典,到底學什么?就成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如果只是閱讀,吸收其精神層面的營養,這倒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戒備的。問題在于,現在,許多勸導者都在提倡向名著和佳作學習。學習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不但是指要學習精神層面的東西,而且還包括學習運用技巧層面的東西,許多教師和專家不是在倡導借鑒和模仿嗎?這借鑒和模仿,與套用的區別在哪里?似乎誰也說不清楚。
我一直以為,通過文章學習寫文章,這是一條短命的不歸之路。短命,說的是剛剛開始練習寫作的時候,可以依樣畫瓢,可以試著跟著別人走幾步。但當你能夠獨立行走后,就絕對不能再跟著人家走了,一定要闖出自己的路來,哪怕前面是荊棘叢生的小徑,也要闖。可套路存在著強大的慣性,借鑒和模仿是要上癮的。
創新是包括作文寫作在內的一切創作的靈魂,套路就是死路。那么,怎么闖出自己的路呢?方法有兩個:一是繼續閱讀,看別人走的是什么路。凡是別人走過的路,我一概拒絕。二是向生活學習,在現實中尋找新路。現實生活是最豐富的創作寶庫,這里不只有極其豐盛的精神營養,而且同樣有著無比精彩的藝術營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我國古代有許多經典的創作手法,比如篇末點題、托物言志、先抑后揚等,這既是我們的藝術財富,一不小心,可能成為套路,成為創作的障礙。就像一個礦,已經被人開采過無數遍了,我們再去開采,能獲得什么呢?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材料,要寫好作文,只有努力開采生活這個富礦。有篇作文,是一個全國青少年作文大賽上獲得唯一特等獎的作文,寫的是自己的在體育課上的獨特經歷和感受,評委們看中也是這一點:原創。可仔細讀完,可以發現作文的結尾有瑕疵,還是被小小地套了一點路。結尾是:
“體育課是對身體的磨煉,也是對內臟的磨煉,更是對心靈的磨煉,只有勇敢地沖向前才能取得成功,光吹噓是沒有用的。跑步過程是艱苦的,但只要默默地懷著一絲不茍的精神努力,你一定能沖向終點。希望我的內臟們能記住這些道理。”
這樣的結尾,你一定看到過不少吧!看來,要徹底闖出套路,真的有點難。但是,難也闖。因為寫作也叫“創”作。
不知道我的這篇拙文,有沒有暗合或掉進某一個防不勝防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