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華大學劉慧凝課堂上滿滿的熱度相比,是中國學生言語表達能力令人擔憂的現狀。記者調查發現,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等問題正困擾著很多中國學生,他們很想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卻又找不到太多的提升渠道。
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表達能力“一般”或“不好”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一些中學生、大學生中,絕大部分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或“不好”,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示了自信。
在具體表現上,中國學生言語表達短板主要表現為:詞不達意,難以傳遞有效信息;心理緊張,畏懼表達;不會區分相關場合,表達不合時宜;語言匱乏化,如“開心哈哈哈”“難過嗚嗚嗚”“震驚我的媽”等。
“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成最大障礙
記者發現,“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成為制約中國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礙:很多學生在表達之前有畏懼心理,課堂上不愿意發言、活動中不愿意表達,只愿意當跟隨者。有學生表示有時也有表達欲望,但話到嘴邊不知該如何組織語言并進行有效表達,甚至有時短短一兩分鐘要說十幾個“然后”。
不少學生表示“從小爸媽和老師就說,要安靜、要聽話”“如果說不出正確答案會很丟臉”“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提升表達能力的意愿強烈,但提升渠道狹窄
記者調研中發現,很多青年學生提升個人溝通與表達能力的意愿很強烈,但提升渠道卻相對狹窄,主要選擇的三個途徑是“觀看電視節目”“參加培訓班”和“參加網課學習”,也有部分學生選擇了選修學校的相關課程。
但在高校相關課程開設上,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偏向于理論講授,缺乏真實場景的模擬與訓練,同時,英文相關課程明顯高于中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