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減負的話題,我們常常在輿論場上見到大量的討論,但多數情況下,人們談到的都是如何為學生減負,為家長減負,卻很少有人會想到,一線教師其實同樣面對著過重的負擔,因此同樣需要一次切實的減負。
針對教師減負,我專門拜訪了我的小學老師,在與他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原來教師群體所要面對的負擔,一點也不比那些看起來負擔最重的學生與家長要少。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為教師承擔了太多與教學工作無關的雜務,影響了他們正常完成教學任務,才使得部分教學任務被迫從課堂上“外溢”到了家庭之中,既給家長添加了額外的負擔,又造成家校雙方的“雙輸”局面。
在我的老師眼里,《意見》中提到的數種造成教師負擔的典型現象,他都深有體會。其中,最“磨人”的一件事,就是各種各樣的課程評比活動,或曰“賽課”。由于“賽課”的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審密切相關,因此,每個學期都要來上三五次的“賽課”,是老師們必須要全力應對的重要挑戰。
盡管“賽課”對教師的事業發展意義重大,但究其本質,卻并不能給教學工作帶來太多積極影響。每當“賽課”臨近,教師們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都不得不將大量時間用在備課、試講、撰寫相關材料上,而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正常教學規劃的落實與展開。對教師而言,“賽課”的成果,與其說是他們想要主動爭取的目標,不如說是他們不得不去爭取的“負擔”。倘若有選擇,他們其實更愿意多花些時間落實自己原本的教學計劃,對學生因材施教,而不是把大把的時間投入到一場競爭性的“表演”當中。
與此同時,對教師群體而言,形式主義也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我的老師在日常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形式主義現象,便是似乎永遠開不完的“工作會議”。沒有人會否認工作會議本身的必要性,但是,在他所供職的學校,這種會議的數量實在太多,而這也不僅是一所學校的個別現象。盡管這些會議各有其名目:譬如年級會、骨干會、教學組會,等等,但實際上,許多會議的內容都是高度重疊的,根本沒必要在多個會議中反復討論。這些層出不窮的會議,不僅沒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反而演變成教師們的“垃圾時間”。
另外,還有一種新的形式主義,那就是所謂的“網絡研修”。依照規定,每個學期,教師都必須完成一定的網絡研修學時,而完成學時的方式,便是觀看網絡視頻課程。由于教師的日常工作已經非常忙碌,大多數人沒有余暇去觀看這些視頻課程,于是大家往往都是把頁面點開放在一旁,然后去做別的工作,根本不會認真聽課。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教師其實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而只是額外完成了一項麻煩的工作。倘若如此,何必不干脆取消這種自欺欺人的線上課程,找時間把教師集中起來,讓他們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研修學習呢?
以上種種,不過是我的老師所面對的諸多雜務負擔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維護學生檔案材料、為學生制作影像材料、為有關部門統計學生信息、被抽調借用……這些影響教師教學工作的額外事務還有很多。盡管細細想來,這些事務似乎也確實有其意義,值得去做,而且每一項工作單拿出來,都不算特別沉重,但是,當十幾項任務同時壓在一名教師身上的時候,就算是最具熱情、最有能力的教師也難以在有限的工作時間里將其完美完成。
我的老師說,盡管現在每周要上的課從近20節減少到了15節左右,但日益膨脹的職責范圍,卻常常讓他感到無所適從。對學校而言,教學方式日益多元,管理工作日益精細是一個積極的趨勢,但在這個趨勢里,老師不能成為那個無限承擔責任的人,只有通過切實的改革,精簡掉那些不必要的無用功,同時讓一些不該由老師完成的工作由更專業的人去完成,才能讓老師把精力重新聚焦于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