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園進行了戶外活動環境改造,新添置了五顏六色的輪胎、柔軟的沙坑、刺激的大型滑梯組合等多個戶外活動區域。
新學期的戶外活動開始了,剛開始,在老師的帶領下,各活動區域井然有序。可到了第三天,大型滑梯組合區域開始聚集越來越多的孩子,大家咿咿呀呀非常興奮,這里成了幼兒園最熱鬧的一角。
點評:
增加了這么多活動空間,為什么孩子們還是只喜歡玩大型滑梯呢?
開學第一周的例會上,我把這一現象跟老師們討論,引導大家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園所內的每一個活動區域,讓孩子們不要擠在一個大型玩具上?老師們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自己的想法:輪胎區活動器具比較單一,應該是玩厭了;沙坑,孩子們一去玩太臟了;攀爬角滑下來有沙子……針對這些情況,我要求老師們從孩子發展的角度看待戶外活動,請大家想想辦法,在做到安全防護的基礎上,盡可能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安排好的戶外活動開始了。老師們經過討論,每個班安排3個活動項目,供孩子們自主選擇。這樣一來,孩子們活動時的確安靜了許多,有序而不亂。可是有很多孩子在自己班級規定的區域中不停地穿梭,一會兒玩這,一會兒玩那,盡管老師不停地在邊上引導,孩子們依舊如此。
點評:
很顯然,孩子們對這樣的安排并不“買賬”。他們看似服從安排,但并不開心。
我意識到,每天讓孩子們做單一的活動,他們遲早要玩厭的,于是就提出一物多玩的想法。在召集老師們商量討論的過程中,大家想出了許多可行的辦法。例如輪胎的玩法,在原有滾、跳、鉆、跨的基礎上,可以開辟疊輪胎、抬轎子、與木板組合成獨木橋……對于新設的沙坑區,老師們也討論開了(怎么玩可以發展感知覺,怎么玩可以發展手的協調能力,怎么玩可以增強空間能力);攀爬區、植物農技站等區域的活動創設,大家也都有了新想法。
一物多玩后,在輪胎區域活動中,有孩子甚至想出了許多老師沒想到的玩法。鐺鐺是大(3)班孩子,一到戶外時間,除了在旋轉滑梯上滑來滑去,其他活動都不感興趣,經常坐在升旗臺,雙手抱著升旗桿,看看四周,直到老師說集合才起身。自從戶外活動孩子們可以申請當教練后,鐺鐺第一次就申請了輪胎區域教練。我問:“鐺鐺,你怎么自己不玩而來當教練呢?”鐺鐺回答:“因為我力氣大!我搬得動輪胎,可以疊好幾個呢!我還可以動腦子玩大家沒玩過的動作,我可厲害了!”有了新花樣,大家一個個都很聽鐺鐺的話,玩得不亦樂乎。
剛入園不久的托班孩子,特別鐘情于套圈。有人玩誰舉得高,他們一個勁兒地踮著腳尖舉套圈,有人玩滾圈比賽,有人玩跳圈,還有的愜意地把套圈放在地上,當成搖籃。一個套圈被兩歲半不到的孩子玩出了許多花樣,而且都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但是,一度熱門的沙坑區卻變成了冷門區,只有幾個孩子在堆沙堆、挖洞。
點評:
孩子們的興趣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礎,好的活動環境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如何在戶外環境創設中,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獲得新的體驗與快樂,離不開老師的用心。老師們根據已有經驗,在每個活動區投放木板、繩子、網袋、保齡球等材料,每個區域不少于5種。在老師們的引導下,這些材料都有了多種玩法。每次調換玩法時,孩子們都表現出很高的參與度,甚至把自己當成活動的指揮官。看來這種做法似乎很有效。
經過幾次討論,老師們都意識到,戶外環境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地更新、挖掘。于是大家又開始討論沙坑區的問題了。老師們開始思考:怎么進一步挖掘和開發沙坑,以吸引更多孩子?后來,大家想到了利用沙坑和周圍環境的落差高度做一個滑梯和網格攀爬,頂端滑梯的小木屋用迷彩網搭建一個野戰區,野戰區的材料和器具由孩子們自己布置。這樣就把爬、滑和“戰斗”的過程結合起來,孩子們特別喜歡。
經過改造,沙坑區一下熱鬧起來了。中(1)班的孩子們把沙坑堆成一個個“碉堡”,跨過去,然后通過爬網爬到頂上摘取紅旗,然后進入野戰區,每人拿出一把備好的“槍”。匍匐一圈后,把“槍”放回滑梯,進入營地。活動過程由孩子們自己安排。“這個活動真的太有趣了!”孩子們不停地贊嘆。輪胎、套圈、“袋鼠跳袋”、籃球等戶外區域也一樣,經過進一步優化,孩子們幾乎都能找到自己熱衷的區域,大型滑梯組合區不再擁擠了。
點評:
幼兒園的戶外活動是孩子們發展身心、鍛煉身體的重要場所。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創建,并不是有了場地、器具和材料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兒童的審美情趣和樂趣。這就要求老師們做有心人,時刻觀察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和活動,從而創建他們喜歡的環境,還要關注孩子們興趣點轉移后,怎么重新挖掘、改造、創設環境。只有不斷改造環境,才能持續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發展自主性、創造性、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