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向地球更深處
【追思】
10月22日14時,一雙始終探尋著地球深部奧秘的眼睛永遠地合上了。我國著名固體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曾融生因病逝世,享年95歲。
作為我國固體地球物理學的開拓者,曾融生始終站在學科前沿,在地球深部結構探測與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并為固體地球物理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回憶,初見曾融生已是57年前的事,但迄今猶歷歷在目。“與先生相處如沐春風,但先生在學術上對學生的要求卻毫不含糊。”
初入地球物理門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出生,福建平潭人。1942年,他被保送到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由于成績突出,后留校任助教。
1947年,出于對學術的追求,他帶著幾件換洗的衣服、一些常用的字典和書,長途跋涉來到了北平,進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擔任國際著名勘探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的助手。曾融生在顧功敘的指導下,完成了中國境內208個重力加速度測點的數據計算和分析。由于扎實的數理基礎以及對地球科學事業的興趣,他很快進入角色。
1954年底,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至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分為4個組,其中物探組是為配合國家開發礦產資源的需要而成立的。最初的物探組只有4人,曾融生是其中一員,從事與磁法勘探有關的研究。
在湖北大冶鐵礦野外勘探時,曾融生認為山頂可能有鐵礦。為了證明這個判斷,他建議在尖林山的下面打一口驗證井。這一建議得到當時的總工程師、著名地質學家謝家榮和蘇聯專家的贊同。尖林山頂的井打到二三十米深的時候果然發現了富鐵礦層,年輕的曾融生為大冶鐵礦的開發立了一功。
開創探地新思路
人類對地球表面和地球外部的認識逐步深入,但能否用地震波計算勾勒地下深部的結構圖?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通過了由曾融生主持的柴達木勘探地殼構造研究計劃,取得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在柴達木盆地西部魚卡—甘森和東部的大柴旦—格爾木兩條長度各120千米的剖面上,分別獲得清晰的莫霍界面廣角反射波,同時接收到地殼內其他界面的反射波。此外,在柴達木鹽湖還獲得清晰的回折波以及相當完整的多次波。這些地殼內部震相的發現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報道。獲得的該地區詳細速度分層結構,是中國大陸最早提出的區域地殼分層速度結構模型。當時獲得柴達木盆地的地殼厚度為52千米,這一結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
由此,曾融生總結出建立地殼結構模型的規律,提出地殼分層的重要概念。這些工作開創了我國深部構造研究的先河,填補了空白。
隨后,他又開創性地提出采用工業爆破進行低頻地震探測的新思路,發現了地殼內速度逆轉的現象,得到國際專家的普遍承認并廣泛應用。
20世紀80年代后期,曾融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探索青藏高原深部構造與地球動力學研究上。1991年至1992年,他與人合作應用寬頻帶流動地震觀測技術,在青藏高原內部沿青藏公路布設了11個臨時地震臺站。這是國際地學界首次在青藏高原布設的由國際先進寬頻帶數字地震儀組成的地震觀測臺網,成為青藏高原深部構造研究的一個新里程碑。
育地球物理后繼中堅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迫切需要礦產資源,開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迫在眉睫,而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人才奇缺,當時的高等院校也沒有開設這一專業。
為此,地球物理學家顧功敘與傅承義倡導并開辦了多期地球物理勘探培訓班,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北京大學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及中國科技大學地殼物理專業也相繼創辦,曾融生擔任培訓班的輔導老師和三所大學的任課老師。
開班時候,沒有成型的專業講義,曾融生在顧功敘從美國帶回的教科書的基礎上編寫了講義。陳運泰回憶,曾融生對學生在學習上毫不含糊,猶如體育教練訓練運動員,特別加大訓練的力度。考試既不劃定范圍,也不指定什么重點,亦無“商量”的余地。但在生活上,曾融生又十分關心學生。“當時我較瘦,穿多少厚衣服也不顯。一天,曾先生看我衣著單薄,就關切地問我經濟上是否有困難,他的話仿佛一股暖流驅散了我身上的寒氣,至今每思至此仍感念不盡。”陳運泰說。
198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曾融生的66萬字巨著《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這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系統地論述固體地球物理理論和應用的重要論著,對地球物理科學研究和教學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問曾融生,為何能取得如此多開創性的成就?他說:“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在一個時間里只專心做好一件事,肯定能做得比較出色,而同時去想干幾件事,反而哪件事也干不好。”
關鍵詞: 曾融生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