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最近,陜西西安一所高校203名學生的飯卡里,突然憑空多出720元,收到短信提醒后學生們一度以為是“詐騙短信”。原來,這筆錢是學校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2018年在學校刷飯卡的記錄,給每月在食堂吃飯60次以上、每天吃飯花銷低于平均值8塊錢的學生發放的助學金。
這所高校此舉既保護貧困生的尊嚴和隱私,又實現了“精準扶貧”,如此人性化、科學化的“隱形資助”模式贏得網友一片點贊。而通過大數據讓困難學生得到有尊嚴的資助,并非其首創。事實上,早在2004年就有高校啟動了“生活援助計劃”制度,該制度通過數據分析“偷偷”資助貧困生,同學們親切地稱之為“隱形資助”。之后,很多高校前來取經,并紛紛借鑒。
如何精準、高效地資助貧困生,曾是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難題。為了公平,一些高校制定了苛刻的程序,申請、審核、公示等環節必不可少,“貧困證明”是硬杠杠,有的還搞出登臺演講“訴苦比困”的鬧劇,讓受助者的尊嚴無處安放。越貧困越敏感,不少貧困生選擇放棄。但若程序不透明,又難免暗箱操作,資助金可能淪為班干部的“唐僧肉”。
如何才能在公平和尊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保護貧困生尊嚴,又使資助落到實處?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一種方式是完美無缺的,但總有一種相對最優。在大數據支撐下,“偷偷”給貧困生打錢可能就是那種最優選擇。大數據具有無可爭辯的說服力,通過分析學生每月的就餐次數和消費金額,基本可以判斷這個學生的生活水平。近些年來,一些高校的實踐也證明了這種方式的合理性。
2017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高校應采用大數據分析、個別訪談等方式,深入、直觀地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把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割裂區分開”。可以說,高校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應體現人文關懷,保護受助學生的尊嚴和隱私,已成社會上下一致共識。
而有了大數據支撐,復制推廣“隱形資助”模式變得更加容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類似模式,廣受輿論好評。這是技術進步的體現,也是管理方式的創新。事實上,在更廣泛的社會治理領域,例如精準扶貧,大數據的作用也正在逐漸凸顯,且倒逼著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
當然,“隱形資助”模式在理論上也有漏洞,因此高校不能因為有了大數據就放松了管理。比如,個別非困難學生因節食瘦身而消費較低,甚至刻意降低食堂消費數據,難免產生“不實數據”。此外,學生就餐數據也涉及個人隱私,學校應做好隱私保護。凡此種種,都考驗著高校的管理能力和智慧。數據是死的,管理是活的,“隱形資助”更要完善制度設計、強化動態管理,將誤差最小化。
總之,有了技術支持,加上完善管理機制,高校“隱形資助”模式可以加速推廣,讓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有尊嚴、有溫度的資助,讓學校的管理工作體現出濃濃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