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稱,河南省理工學校在招生時,涉嫌夸大宣傳,招生對外宣稱可以給學生分配工作,由于這一承諾無法兌現,導致不少學生中途流失。但學校仍用這些學生最初注冊的學籍信息,從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財政廳申請定額撥款。目前,相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作為一所公辦全日制普通中專,河南省理工學校曾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和“省級文明單位”,但該校在招生宣傳、學生培養等方面的一些做法,與其身份明顯不相匹配,特別是用流失學生學籍申請撥款的做法,已經涉嫌違法違規甚至犯罪。對此,必須一查到底,給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一個交代。
該校招生之亂令人瞠目。一方面,招生時除以解決就業、分配工作為誘餌吸引學生外,還不惜重金雇傭招生代理“拉”學生,每招一個學生都有高額提成,最后招收的學生數量超過了學校承受范圍,連宿舍都不夠用了;另一方面,學校不僅無法兌現招生承諾,而且學習環境相當惡劣,說是學鐵路開火車的,連火車都沒見,有些宿舍樓的水都供不上去。
不顧實際,連蒙帶騙拼命招生,讓學生和家長產生了受騙感,不少學生未完成學業提前退學。對此,學校不僅不擔心,反而充分利用流失的這部分學生的學籍信息套取財政撥款。有學籍沒學生,照樣申請定額撥款,騙取的教育經費究竟肥了誰的腰包?以每年每人五千至七千元的生均撥款標準看,這筆錢不是一筆小數。報道還稱,該校把綜合教學大樓等對外出租,但收入并沒有入賬,而是進入了“小金庫”。以上種種,都是違法違規線索。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各地都在努力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本地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但在少數學校,連年財政投入都沒有發揮其實際效能,甚至可能成了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既然河南省理工學校可以利用流失學生學籍申請撥款,就說明現行生均撥款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那么,鉆漏洞者僅此一所學校嗎?
眼下,各地陸續公布高考錄取分數線,志愿填報工作也將大規模展開。考生和家長面臨的陷阱,不只是來自吹噓大數據報志愿、專家輔導的外部不法分子,還有來自內部的、不負責任的學校管理者。少數職業院校的管理者把學生當成一種攫取利益的資源或工具,辜負了家長和社會的期待,也抹黑了職業教育的形象。廣大考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別輕信那些天花亂墜的招生宣傳;相關部門要真正做到守土有責、負責、盡責,及時嚴懲教育工作者中的害群之馬。
具體到本次事件,除嚴查套取的撥款具體流向、嚴肅問責相關責任人外,相關部門應完善生均撥款制度,在確保學校學籍系統數據真實性的情況下再撥付教育經費。在大數據時代,辨別信息真偽并不是什么難事。